《家庭系统中的个人权威问卷》(Personal Authority in the Family System Questionnaire,PAFS-Q)[13]。PAFS-Q是 Bray,Williamson和 Harvey于 1987年基于Bowen的理论发展起来的。此量表共有141个项目,是一个5点量表,高分意味着更健康的关系(例如,更亲密,更少的胁迫,更少的三角关系,更多的个人权威等)。该量表包括7个分量表,可以归纳为3个大方面。第1个方面包括4个分量表,主要考察个体与父母的交互作用动力,包括:代际间亲密,代际间融合/个体化,代际间三角关系和胁迫,个人权威。有2个分量表评价个体与配偶/伴侣的交互作用动力,包括:配偶亲密和配偶融合/个体化。最后 1个分量表,即核心家庭三角关系,测量在配偶/伴侣与孩子的人际间动力。
PAFS–Q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0.76~0.93)、再测信度(0.71~0.95)、区分效度[13]。因素分析证明该量表有良好的结构效度,结果表明7个分量表大部分由互不重叠的项目组成。
此量表用来测量家庭系统中个人权威的发展,适用于成人。它被广泛的用来检测Bowen的假设,但是,它并不是为测量心理分离而发展起来的。准确地说,它是一个用来测量Williamson的个人权威的工具。Williamson综合了跨代理论的很多思想,包括Bowen,Nagy和Framo的思想,修正了代际理论,强调成人代际间的权力和权威。他更感兴趣于成人孩子与父母发展出和同伴关系一样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成人孩子和父母分享平等的权力。但是Bowen却关注的是情绪过程。虽然PAFS–Q的很多分量表都与Bowen的理论一致,但是它并没有直接的测量Bowen的心理分离概念,而是从个体在家庭中权威的发展这个角度间接地反映了个体的心理分离。
3.2 家庭系统分化量表
《家庭系统分化量表》(Differentiation in the Family System Scale,DIFS)[14]。DIFS是Anderson等人在 1992年依据Minuchin的概念发展出来的测量家庭分化的工具,该量表考察了家庭的一个成员对另一个成员的行为的评价。该量表有66个项目, DIFS的题目要求每个家庭成员对他们与其他家庭成员的关系进行评论,采用循环提问的形式,采用5点评分,答案从1(非常同意)到5(非常不同意)。 DIFS一共有6个分量表,每个分量表有 11个题目,测量家庭中的各对关系,在一个只有一个青少年子女的双亲家庭中,11个问题都要被问6次,就是6个分量表:母亲对孩子,孩子对母亲,父亲对孩子,孩子对父亲,母亲对父亲,父亲对母亲,例如,“我父亲对我母亲的观点表示尊重”。分量表的内在一致性信度从0.86到0.94。
Minuchin的概念延伸自Bowen心理分离的概念,Anderson将其扩大到整个系统的分化,以更接近于Minuchin提出的“界限”概念,也就是测量家庭系统中的个体的心理分离程度,适用对象是青少年和成人。Anderson和Sabatelli把家庭系统分化定义为:“在整个家庭系统中,个体调节彼此的距离与心理空间的互动倾向”,即家庭系统分化表现了个体不仅需要在家庭互动中找寻自我的“个体性”,也同时重视与家人的互动以保持彼此的“亲密性”。
3.3 心理分离量表
《心理分离量表》(Psychological Separation Inventory,PSI)[15]。PSI是Hoffman在1984年发展起来的,共有138个项目,是5点量表,答案从1(从不)到5(总是如此)。PSI包括四个分量表:
(1)功能独立,是指在没有父母的帮助下处理个人事务的能力;(2)情感独立,测量是否过分多的需要赞同、亲密和情感支持;(3)冲突独立,指的是在与父母发生冲突时不内疚、焦虑、猜疑和背负责任;(4)态度独立,指个体的态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