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理学术 > 学习资源 > 西方心理分离的研究回顾心理学空间

西方心理分离的研究回顾心理学空间

来源:互联网   
人气:

西方心理分离的研究回顾*涂翠平1,2夏翠翠1,3方晓义1(1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北京100875)(2北京科技大学天津学院心理咨询中心,天津301811)(3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北京100875)摘要:近几十年来,家庭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受到众多研究者的关注,国外家庭研究和治疗领域的许多研究者进行了大量有关心理分离的研究。心理分离即个体与家庭在心理上的分离并形成个体化的程度。文章从心理分离的界定、心理分

近几十年兴起的结构性家庭治疗理论也渗透了心理分离的思想。代表人物 Minuchin认为成员之间界线分明、结构清晰,各个系统之间较少的纠结是家庭功能正常发挥、家庭成员适应良好的重要前提;在纠结的家庭中,界限是模糊的,家庭成员之间相互依赖,父母阻碍了孩子的发展,干涉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结果导致家庭功能失调[8]。Minuchin虽然从结构、界限等角度对家庭各系统的关系进行了阐述,但尚未形成系统的心理分离理论。

家庭系统理论创始人Bowen认为自我分化是一个过程,包括把自我从他人那里分化出来,学会分辨理智与情感。从婴儿的发展来看,分化不仅表现在身体逐渐生长为成人的模样,而且情感也在不断成熟,婴儿在与母亲分化的同时成长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但还是和父母有着一定联结[6]。较为系统的心理分离理论主要有下面的两个。

2 心理分离的理论

2.1 Mahler分离—个体化的客体关系理论

客体关系理论家 Mahler(1975)的心理分离的发展阶段描述了孩子从最初的自我中心过渡到广泛的与母亲分离的时期[5]。Mahler认为,分离—个体化发生的前提是婴儿和母亲之间建立起重要的关系,专注自我阶段和共生阶段是分化过程的前一个阶段。一旦亲子联系建立起来,心理分离也就发生了。Mahler把分离—个体化分为 4个阶段: a.分化阶段(5~7月)。这个阶段孩子开始探索新的世界,在开始新的尝试之前寻求母亲的意见,会有陌生情景焦虑;b.实践阶段(7~16月)。孩子开始在“没有母亲的空间”进行探索;c.和解阶段(16~24月)。这个阶段里孩子有一种强烈的认知动力推动情感的发展,要和母亲分享新鲜的体验,它的重要性在于对人格发展的影响作用; d.个体化巩固和客体永久性阶段(24~36月)。这个阶段儿童内化了母亲的形象,这个永久的内在形象使儿童即使在一些压力和困难情景下其功能也能够独立发挥。Mahler的理论虽然是针对婴儿期的第一次分离,但这种早期对“内在父母形象”的内化会影响到青少年、成人人际关系的质量。从后现代观点出发,Mahler等人(1975)认为分离—个体化的过程既是一个发展阶段,又是一生的过程,它不是直线性的,而是螺旋上升的[9]。

Blos发展了Mahler的观点,将青少年时期视为第二个个体化的阶段(the secondindividuation),也就是青少年必须把自己和内化的父母分离,脱离对父母的情感依赖;同时,他又继承发扬了Mahler的儿童分离—个体化的客体关系理论,区分了童年期分化经验和青少年期分化经验,认为心理分离成功与否可以决定个体成年时的人格和社会关系的健康。具体来说,个体怎样学会去管理人际关系中的亲密和距离可以预测以后的心理社会适应,包括自尊,家庭关系质量,成功的同伴关系和抑郁以及焦虑的水平等。但是这个理论仅仅是关注青少年对父母的分离,而忽视了青少年与父母的联结[10]。

Josselsn在Blos观点的基础上整合了联结和分离,认为早期孩子尝试与父母分离,这印证了个体心理发展的第二阶段“实践阶段”,为迈入下一个更先进的阶段——“和解阶段”铺平道路,其特征是亲子关系的和睦。即在青少年尚未成熟、有些盲目的独立之后,青少年晚期时,他们常常渴望与父母有更亲密的关系[11]。

2.2 Bowen自我分化的家庭治疗理论

自我分化是Bowen家庭理论的基础,它的一个重要的假设就是,家庭成员之间过度的情感联系和家庭功能失调有着直接的联系,自我分化是家庭成员必要的成长目标。自我分化关注的是个体或系统

关键字标签:心理学分离回顾心理研究空间
我的态度:

点击图片更换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陆才可发布评论
查看完整更多评论...以上网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相关文章推荐

美文推送

最新美文

Ethics,ontologyandpeace

Ethics,ontologyandpeaceByTomAndersenTheeditorofNewTherapisthasaskedmet...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