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以「历程」的成分为例,由于系统思维观点将「时间」的因素纳入考虑,注意到家庭系统在不同时间的变化,因此对于一个现象的判断便不会以一时的观察为唯一的基准。Altrichter,Posch& Somekh在「行动研究方法导论」一书(夏林清译,1997)中,也曾经提到系统观点会改变我们对学校中「好学生」与「坏学生」的看法,进而影响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及研究者对研究问题的思考。因为从系统演化的观点来看,好学生不会是永远的好,坏学生也不会是永远的坏。而在一个班级系统中,有好学生的存在才会有坏学生,反之亦然;若是教师未能了解系统演化的特性,即使驱离了一个坏学生,仍会有另一个坏学生的出现。同样的例子应用在家庭中,系统观点也让我们看到家庭中的「坏孩子」的出现往往与「好孩子」的存在有关,要了解「坏孩子」为什么坏,必须从观察系统的互动出发,才能提出恰当的问题与假设。 最后,系统观点所强调的「整合」精神,也会对研究问题或研究概念的形成有所影响。整合精神的具体表现可以说是一种以「问题中心」为取向的整合。也就是说,在一个重要的家庭相关议题上,进行跨领域、跨学科的整合。叶光辉等(1997)曾经以家庭暴力的研究为例,指出唯有从社会、心理、生态等不同的观点进行研究,才能对问题的解决有所贡献。同样地,在讨论老人居住安排时,亦有学者主张必须在现代化观点及历史人口转型观点之外,加入亲子互动的心理与行为等微视观点,问题才能获得进一步的澄清(叶光辉,1998)。此外,近年来从生态观点进行托育政策的分析(冯燕,1997),亦与系统观点所主张的多元与整合十分类似。 研究方法的选用 1.质化与量化方法的考虑 如前所述,家庭心理学的系统观点重视整体与历程,也重视主体与客体在思想、感觉与行动上的变化,它所揭示的是一种有机体观(organism)与脉络观(contextualism),而在研究典范上,则是比较接近自然典范的精神。近年来,国内一些学者以质化研究的方式,试图掌握家人关系历程中的一些现象,例如对结婚五年内夫妻互动历程的研究(利翠珊,1995),对夫妻中亲密情感形成历程的研究(利翠珊,1997),对婚姻冲突历程的研究(刘惠琴,1996),乃至对祖父母协助托育历程的研究(贾浩妃,1998),都反映了对研究对象叙说资料时的情境因素,以及文化脉络的重视。质化研究似乎成为展现系统思维观点的一种合法手段。 然而,从系统思维观点所立基的建构实在论的角度来看,片面采用某一类的研究方法并不能让我们看到真正的全貌,也无法达到系统思维观点「整合」的目标。实证典范下的量化研究方法透过切割与化约的方式,也许并无法呈现整体的观点,但应能提供我们产生洞视(insight)或整体观(wholisticview)的必要养分。近年来有不少学者透过复杂的统计分析,试图处理家庭中不同成员乃至不同副系统之间的关系。例如一些研究提到以LISRELmodel来处理对偶资料时,可兼顾到家庭内与家庭间的变量(Thomson&Williams,1982;Teachman,Carrer&Day,1995)。新近亦有一些研究者提出以QFactorAnalysis的方法弥补LISREL方法的不足,藉由对受试者个人观点更精确的分析,找出家庭成员知觉的共同事实(Deal,1995)。另一项有关青少年家庭关系的研究,则是以SRM模式(SocialRelationModel),分别测量个人效应,他人效应及关系效应,并据此检视家庭成员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Manke&Pl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