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系统》比较 了对强攻击性男孩的一个团体咨询( 26人)和个体 咨询( 25人)中当事人外显行为的差异 [24],结果表 明,两种治疗方式中当事人外显行为出现的比例十 分相似,简单反应(包括同意、合适的请求、描述) 出现的比例最高,其次是认知探索和阻抗,其他外 显行为很少出现。该研究还考察了随着咨询进行当 事人外显行为的变化,结果表明,阻抗出现的比例 下降,而领悟和改变的比例升高。此外,对咨询师 的干预方式与当事人外显行为关系的分析表明:在 个体咨询中,咨询师提问的技术与许多当事人外显 行为相关,它减少了阻抗而且增加了认知和情感探 索,但在团体咨询中,这种关系并不存在;咨询师 的指导除了在团体咨询中导致情感探索的减少外, 与其他外显行为都没有相关。
Porter等(1996)用《当事人行为系统》研究 了遭受过性虐待的女孩在会谈中的表现 [25],结果表 明,当事人外显行为受咨询师干预的影响要大于咨 询师性别的影响,当咨询师询问关于性虐待的问题 时,当事人会出现更多的关于认知、情感和行为的 探索,而不论咨询师是男是女,这一结果十分重要, 因为在开始咨询之前,所有当事人都认为更倾向于 女性咨询师为自己咨询。关于性虐待的话题最常出 现的当事人外显行为是认知-行为探索,而与性虐待 无关的话题最常出现的当事人外显行为是描述和认 知-行为探索。Lee等(2006)采用序列分析(sequential analysis)的方法研究了 32例会谈中当事人外显行 为和其出现之前的咨询师干预之间的关系 [18],结果 表明,咨询师的干预对当事人外显行为起着促进或 阻碍的作用,如当事人的描述行为通常出现在咨询 师的封闭式提问之后;感受反映能够促进情感探索, 而重述和开放式提问能够促进认知-行为探索;领悟 通常在解释、主观信息、认同-安慰之后发生。
关于当事人外显行为与效果关系的研究十分缺乏,曾有研究者提出过该问题,但似乎并未引起重视[18]。2006年Lee等探讨了当事人外显行为与会谈效果的关系[18],结果表明,当事人对会谈帮助性和满意度评价更高时,其描述行为的比例较低,而认知-行为探索、情感探索、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