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剧发展简史
心理剧历史的发展中,按照Blatner(2000) 、Hare(1990)、及Marineau(1989)、及Moreno(1934)所写的《谁能活下来》(Who shall survive ?) 一书,大体来说将之分为四个阶段:
(一)胚胎期(1908-21);(二)婴儿期(1922-24);(三)青年期(1925-35);(四)成年期或称之为发展期(1936迄今)。
(一)、胚胎期(1908-21)
在J.L.Moreno四岁半时,父母外出他在家和邻居孩子在家中地下是玩游戏,他选择扮演上帝,因为他觉得每个人其实都是一个上帝,内在都有一个无所不能的潜力与倾向,可以参与世界的共同创造过程;因此,当他自己爬到椅子叠高的顶端去感受上帝的伟大时,却不小心从高处摔下而跌断了手臂,这个游戏让他体会到原来上帝也会失落。这些想法也奠定了心理剧中,主角是自己的上帝,而导演有时在治疗过程中扮演的是协同治疗(co-therapy)的角色,也让他日後想起尽管是权贵至尊的人仍然是需要依靠的。
而这个经验燃起他日後在设计心理剧舞台时采垂直、多层的概念设计,也就是第一层舞台作为暖身之用,第二层舞台作为访问主角的场所,第三层舞台是行动演出的空间;而第四层是阳台也就是上帝救世主所在的位置,这个概念就是源自他儿时游戏的构想。
1908-11年间J.L.Moreno常在花园中漫步,他一时兴起与公园中的小朋友们玩创造性的游戏,他要孩子们即兴演出扮演上帝来处理自己的问题,有时他也让孩子们自行决定演出的议题,并试著让孩子自行去发展出解决的方式,因此他发现人是可以在游戏中去创造,去学习去发展出新的东西,这个经验让他了解到人的自发与创造力的可贵。这个经验也让许多老师、父母都催促J.L.Moreno能尽快设立剧场来帮忙孩子们。
这些经验的累积,促成1921年4月1日正式宣称“心理剧”的诞生。
(二)、婴儿期(1922-24)
J.L.Moreno开始关心社会的议题,他重视社会脉络与情境,他认为每一个人应该是自己的是上帝,因此他在处理问题时不仅会关心案主与人的关系,同时也会尽可能帮他们自己来理解问题与找到解决的方式。
有一天J.L.Moreno看见警察抓妓女,他感到困惑与好奇,於是他身体力行的进入红灯户中去探知试图了解妓女的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