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故事重构生活
-----“在新故事里,人能活出新的自我形象。”—Jill Freedman
写下《百年孤独》的马尔克斯,在发表“我为何写作”的演讲时,讲了这样一个一直萦绕在心头的故事。
从前,有个很小的村子,村里住着个老太太,有两个孩子。一天早晨老太太一脸愁容端来早饭。孩子们问她是怎么了,她说;“我也不知道,一早起来,总觉得村里会有大难。”
孩子们不以为然,笑她瞎想。儿子去打台球,碰到一个双着,位置极好,绝对一击就中。对手跟他打赌,他击不中这球。这儿子一杆出去,果真没有击中,就输了一个比索。问他原因,他说,妈妈一早说村里会有大难,我心慌。赢了钱的人回家去把这事一说,家人听了说,“老人家的预感可笑不得,有时候真灵。”来做客的亲戚出门买肉。她对卖肉的说:“称1磅肉。”卖肉的正在切,她又说:“称2磅的吧!都说会有大难,多备点好。”卖肉的把肉给了她。又来了一位太太,也说要称1磅,卖肉的说:称2磅吧!都说会有大难,得备点吃的,都在买。”卖肉的把肉给了她。又来了一位太太,也说要称1磅,卖肉的说:“称2磅吧!都说会有大难,得备点吃的,都在买。”那妇人说她孩子多,要了4磅。肉很快就卖光了,谣言也越传越广,后来村里人什么都不干了,就等着出事。
下午两点,天一如既往的热。突然有人说,:“瞧,天真热。” “村里一直这么热!” 有人说,“这个点儿,没这么热过!”“就是,没这么热。” 街上没人,广场上也没人,突然飞来一只小鸟。大家惊慌失措都跑去看鸟。
“诸位,小鸟飞来是常事。”“没错,可不是在这个点儿。” 人们越来越紧张,万念俱灰,想走又不敢走。有人说:“我是大老爷们儿,有什么好怕的,我走!”说着,就把家具、孩子、牲口通通装上车。大家眼睁睁地看着他走中央大道,都说:“他敢走,我们也走。”于是全村都开始收拾,物品、牲口通通带走。就剩最后一拨人了,有人说:“还有房子呢!可别留在这儿遭难。”就一把火把房子给烧了,其他人也跟着烧,好比在经历一场战乱,个个抱头鼠窜。人群中,就见那有预感的老太太说:“我就说会有大难,还说我疯了!”(略有编写)
读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我刚刚上完叙事治疗一阶的课程。这个故事,强烈地唤起我对2003年的SARS、2011年日本海啸核泄漏谣言爆发最激烈时的印象,如果理性在那时不发挥作用,基本上也可以造成我们的“大难”。马尔克斯所讲的故事,再次印证了“叙事”所具备的震撼。事实上,在由美国叙事治疗大师JillFreedman主导的叙事治疗课程上,我也体验到了这种震撼。即,你选择如何叙事、如何相信,事情就会有不同的走向。而对叙事治疗的学习,更能获得一种全新的认识:每一个人的生活画卷,都由无数多的事件组成,我们的目光会习惯性地落在一些主诉问题线上,从而形成一种固定套路,忽略了很多的可能性。现在,我们先从一个练习开始。
练习:写自传
为自己的传记定一个主题,然后分成五章。这5个章节,可以以时间为脉络,也可以任意设定。
写好后,请在每两个章节中加入一个新的章节。
这时,你将得到9个章节。请去掉一个对你而言最不重要的章节。
如果觉得去不掉,就请再次在每两个章节之间加入一个新的章节。
如果可以去掉,就找一个朋友来帮你做练习:即,请对方把你去掉的那个章节,当做你的自传中最重要的章节来发问:这么重要的章节,你为何去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