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理学术 > 学习资源 > 用故事重构生活心理学空间

用故事重构生活心理学空间

来源:互联网   
人气:

用故事重构生活-----“在新故事里,人能活出新的自我形象。”—JillFreedman写下《百年孤独》的马尔克斯,在发表“我为何写作”的演讲时,讲了这样一个一直萦绕在心头的故事。从前,有个很小的村子,村里住着个老太太,有两个孩子。一天早晨老太太一脸愁容端来早饭。孩子们问她是怎么了,她说;“我也不知道,一早起来,总觉得村里会有大难。”孩子们不以为然,笑她瞎想。儿子去打台球,碰到一个双着,位置极好,绝对一击就中。

在课堂上,我和来自台湾心灵工坊的王桂花搭档。她按少年、青年、中年、老年设定了章节,最后去掉的是“葬礼”部分,那是她渴望在死去的时候得到的祝福和肯定。而我按角色分章节,去掉了“体验者”这一章节。在彼此访问对方的过程中,我们惊异地发现,被去掉的那个章节里所蕴含的主题,竟是贯穿了自己一生的行为,并对生命有着重要的影响。

这个练习,发生在学习叙事治疗第一天的上午。经由练习,我们都体验到了一种貌似对立实则殊途同归的东西—-被去掉、重要,而这就呈现出叙事治疗的价值观—-那些被我们忽略的故事里,也有着重大的意义。

这也正是我在5天的叙事治疗的课堂上反复体验到的魅力。它的魅力在于,生命可以谱出全新的体验,建立新的力量,我们可以将目光从问题上移开,不再受困于此。事实上,叙事治疗作为西方后现代思潮发展出来的新的心理治疗模式,有着非常强的开放性。“后现代主义者相信,人类测度并描绘宇宙的能力,任何一种精准、绝地、普世通用的方式,都有其极限。他们与现代主义者不同之处,在于他们的兴趣放在例外,而非通则。”Jill Freedman在她的著作中说。

叙事治疗很少去探讨“你本质上是个什么样的人?”---这是一个个人主义的、固定化的问题;它更多会问“我们如何成为与这之前不同的我们?”----这是更关系取向的、流动的、富于变化性的问题。因为,叙事治疗相信人是关系的产物。C.S.刘易斯曾说过:“根本没有普通人。在公交车上,坐在你旁边的每一个人,都有可能做出极端恐怖或者极端英勇的事情。”叙事治疗的创立人,澳大利亚的麦可.怀特说过同样的话:当你说一个人是有资源的,似乎意味着,他拥有好的资源和坏的资源,像个容器;但事实上,一个人,在某个时段表现出来的有可能是好的,换一个时段却可能是恶魔似的。这意味着我们很可能在别人眼里形成自我---当你与不同人互动时,你展现出来的你是不一样的。这是身份认同的力量。以关系的视角去看,我们就可以看到,在一个人的生活中,问题之所以成为问题,是与其置身于大的文化有关—-通过社会的规范,我们去衡量自己;不符合规范时,便会认为自己是有问题。

这是什么意思?

让我们来看看一个身边案例。

有位37岁的职业女性(离异,上一段婚姻未生育),各方面条件都不错,自视甚高,但因为年龄,仍然有些着急找对象,后来交往了一个,不是很满意,但觉得有比没有强。在大约交往1年时,意外怀孕,女方觉得自己年龄大了,再不要孩子就该要不了了,于是两个人决定结婚。婚后,因为男方是单亲家庭,因此坚持要与婆婆一起生活,结果在怀孕期间冲突不断,导致这位女性非常想离婚。

在这个故事里,我们经过讨论,检视出很多由文化建构出来的“必须”:

1.到了年龄要结婚的心态,“剩女“构成了问题:“都37岁的女子了,你为什么不结婚啊”---不结婚是不正常的;

2.有了孩子一定要结婚,怀孕和结婚之间一定要划等号吗?奉子成婚;孩子一定是要在婚姻里的;

3.打掉孩子是不正常的—我都到了这个年龄了,还没孩子,是不应该的;我都这么大了,如果还不要孩子,或者打胎的话,以后就没有孩子了;女人应该有孩子;人流是不健康的;生不出孩子、没有孩子是有缺陷的;

4.一定要和妈妈住在一起---孝顺,特别是单亲的母亲;以男方为主;养儿防老,不能忘恩负义;

关键字标签:心理学重构故事生活空间
我的态度:

点击图片更换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陆才可发布评论
查看完整更多评论...以上网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相关文章推荐

美文推送

最新美文

中德家庭治疗师晚间演讲

“第七期中德家庭治疗师连续培训项目”第一次集训晚间演讲主题:“如何处理...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