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三,不論所覺察之焦點為何及所探索的線索為何,自我覺察的另一項特點即在於:所覺察者均以個人自我內在經驗為核心;個人內在經驗包含了一個人成長過程中所記憶、學習、累積下來的世界觀、思考及反應模式等。自我的內在經驗可依個人所置身的關係或現象場,由內而外地區分為個人經驗、家庭經驗、社會經驗及文化經驗四個層次(圖1,Chen, 1988);而因著自我在不同層次中運作與呈現,便有所謂的個人自我、家庭自我、社會自我及文化自我四種自我狀態之呈現。據此,本文中談到自我覺察時,所覺察者乃是包含這四個層次中的所有自我狀態;自我內在經驗雖因論述之便而區分為四個層次,但在實質上,各層次之間乃是相互影響、彼此交流而建構成一個全然自我的展現。根據前述對自我覺察的意涵之論述,筆者進一步陳述自我覺察對個人之影響與功能。
首先,「自知之明」一直是中國文化及哲學思想中所稱道之個人修養境界,這可從古書之字句窺見一二,例如:「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道德經,33 章》
「…所謂明者,非謂其見彼也,自見而已矣。」《莊子,外篇-駢拇》
「誠其意者,毋自欺也,…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大學》
「…故君子慎其獨也。」《中庸》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荀子簡釋,勸學》
除了是文化哲思中的理想之外,「自知之明」也是生活哲學中的要點,諸如:「人貴自知」、「量力而為」、「反躬自省」、「捫心自問」等成語均強調個人對自己的了解、認識、反省;凡此種種,在在均彰顯著自知、自覺、自省在個人修養及日常生活中之重要。換言之,自我覺察之首要功能有助於個人之心性修養。
其次,除了個人修身涵養之外,從現代人所重視的人際關係切入來看,人際關係所強調者固然是以「人我關係」為主,但是究其根本而言,人我關係的建立、經營與和諧,在在都需以個己關係為基礎出發點。不論是以儒家、道家、佛家的思維,或以存在主義觀點切入,均都肯定人我關係發生之前,必先存有個己關係,人需要先與自己建立和諧的關係,才可能與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