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理资讯 > 心理快讯 > 九成大学生不愿和父母同游说明了什么

九成大学生不愿和父母同游说明了什么

来源:北京青年报   
人气:

近日,有媒体走进高校进行了一项调查:“你想和谁一起旅游,盘缠从何而来?”结果显示:七成表示最想和好友或伴侣一起,两成大学生希望自己一个人游玩,而愿意和父母同游的大学生仅占一成。这样的结果一经公布引发网友热议,一边是父母顿感心灰意冷的惨淡,一边是少数人“不愿和父母出游,是孩子正常心理发展”的淡定。惨淡也好,淡定也罢。家庭作为一个初级社会群体,是个人基本物质保障和精神动力的蓄水池,也是个人社会化活

  近日,有媒体走进高校进行了一项调查:“你想和谁一起旅游,盘缠从何而来?”结果显示:七成表示最想和好友或伴侣一起,两成大学生希望自己一个人游玩,而愿意和父母同游的大学生仅占一成。这样的结果一经公布引发网友热议,一边是父母顿感心灰意冷的惨淡,一边是少数人“不愿和父母出游,是孩子正常心理发展”的淡定。

  惨淡也好,淡定也罢。家庭作为一个初级社会群体,是个人基本物质保障和精神动力的蓄水池,也是个人社会化活动最频繁的场地。其亲情、责任、教育功能,不会因孩子们上了大学暂时地逃离父母眼球而告一段落。

  “九成不愿和父母同游”的调查结果,虽不能断然认为大学生亲子关系从此走向了危机,但家长要学会在孩子步入青春期尤其大学后,及时变换角色。具体说来,家长要从“大学生的领导者”角色积极转变为“大学生的参考顾问”并学会读懂孩子们爱的语言。

  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认为,人类经历三种文化: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随着历史的发展走到今天,我们已经处在了后喻文化时代。在信息发达的现代社会,父母和孩子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知识和信息的鸿沟;再加上孩子步入成年阶段后渐渐开始形成了自我的独立人格,渴望足够的成长空间和充分的行动自由,逐渐形成了自己看世界的“窗口”。但知识的鸿沟并非无法跨越,至少可以一定程度上凭借努力得以缩小,诚如美国教育学家克莱尔所言:如果你自己都不准备去有所成 就,你也不能期望你的孩子去做什么。

  但现实是,不少父母一味拘泥于过去,坚持把“年龄代沟”当做沟通的挡箭牌,提起“土豪”、“萝莉”、“人艰不拆”依旧无动于衷,此番此景之下,孩子怎会有跟父母交流的欲望和谈资?

  再者,依靠伦理道德维系的亲子关系似乎贯穿孩子成长的一生,大学生子女也不例外。在“棍棒之下出孝子”的观念作祟下,不少家长完全忽略了大学生作为独立个体的自主权,过多考虑的是传统和法律赋予自己的神圣责任。学业、恋爱、交友、未来的种种都要被置于父母的旨意下,甚至还要被寄予厚望去实现父母年轻时未竟的梦想。父母们似乎忘记,在当今充满变革、追逐个性的时代里,绝对的束缚或者“马放南山、刀枪入库”对大学生子女的放纵,都是侵犯孩子心灵的教育方式,其结果只能扼杀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其丧失了独立的人格。

  究其根本,还是父母缺乏对大学生子女心灵的关注,不能蹲下身子平等地和孩子通。在萨提亚家庭治疗法看来,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大部分是通过沟通来进行的,家庭的沟通方式对家庭成员间的关系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当父母和大学生子女之间产生分歧时,父母要主动地搭建起沟通的桥梁,去了解孩子们内心的真实想法。正如熟悉美剧的观众会发现美剧中有一句重复率很高的台词 “We need to talk”或者是“Let's talk about it”一样,积极有效的沟通可以建立更为温暖的大学生亲子关系。此外,沟通的过程中,一种平等的信任感也需要被建立,自我的建立会让孩子升腾起强烈的自尊感和被认同感,这样更容易让孩子拥有一个自主的独立人格。

  大学生亲子关系的调查与其说令父母心灰意冷,不如说是给家长的一份“礼物”,发人深省。亲子关系是在爱的熏陶下绘出的点缀生活情致的一笔,它可以形形色色, 也可以五味杂陈;可以热烈如火,也可以温婉含蓄。然而有一点可以肯定——我们的父母和孩子一定被彼此的爱所深深包裹着,只是在爱的能力上还要继续修炼。

我的态度:

点击图片更换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陆才可发布评论
查看完整更多评论...以上网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美文推送

最新美文

调查显示公务员最易产生

公务员最易职业倦怠 “根据一项对深圳居民的压力来源的调查显示,高达323%...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