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对社会心理学的影响尽管许多社会心理学家不愿把弗洛伊德看作是自己的同事,但每逢谈及弗洛伊德对社会心理学的影响时,很少有人不赞叹弗洛伊德学说的深刻、精辟和透彻,几乎所有的心理学家都承认他的精神分析的巨大影响。弗洛伊德对社会心理学的影响是十分广泛的,信奉不同社会心理学理论和运用不同研究方法的人都可从他那里得到某种启发。首先,弗洛伊德以其对人格的深入研究和对原始文化中人类深层心理的探索为社会心
生物学家还是社会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在社会心理学发展史上的地位是十分模糊的,有些人不仅不承认弗洛伊德的社会心理学家身份,而且连他的心理学家的资格都打了折扣。美国的科学史家萨洛威(F J Sulloway)就认为弗洛伊德只是一位生物学家,而非心理学家。他只不过把达尔文的生物学观点应用于心理学。这种观点强调弗洛伊德的早期观点,以作为医生的弗洛伊德代替后期作为心理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的弗洛伊德,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事
麦独孤的社会心理学麦独孤(1871—1938)是苏格兰人,受医学教育于英国剑桥大学和伦敦圣托马斯医院,并留学于哥廷根大学,与穆勒合作共事,回国后任剑桥圣约翰学院研究员(1898—1904),伦敦大学精神哲学讲读(1904—1920)。世界大战时,从事于心理医学的工作。闵斯德伯格死于1916年,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出缺,1920年邀请麦独孤充任。他于1927年改任杜克大学教授,1938年去世。麦独孤作为初期的社会心理学家对社会心理学的发展有两
米勒和多拉德的社会学习理论米勒(NealE Miller,1909—),于1931年获得华盛顿大学学士学位。1935年获耶鲁大学心理学博士学位。米勒曾研习过精神分析,他一生的职业生涯大部分是在耶鲁度过的。在耶鲁大学期间,他与多拉德合作,把精神分析理论概念与实验心理学结合起来,用实验方法研究了习得的驱力、强化、冲突等问题。这种独创性研究给米勒带来了许多荣誉。1959年被推举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米勒曾获得许多科学奖,其中之一是美
弗洛伊德在他的晚年,忧虑于人类的命运,面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残迹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阴影,深感一种社会与文化的病患隐埋于整个时代之中。但早已身患绝症(口腔癌)并步入了暮年的他,难免会有力不从心与无可奈何之感。他只是怀着一种希望,他说:“我们可以预料总有一天有人将大胆地着手研究一种文化社会的心理病理学。”十几年后,另一个犹太人,另一个献身于精神分析的学者,埃里希·弗洛姆勇敢地接受了这一挑战。埃里希·弗
社会心理学思想西方社会心理学思想源远流长,可上溯到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哲学。那时希腊已由原始民族社会进入奴隶社会,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和奴隶。这种生产关系的剥削制度是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经济基础。奴隶主不劳而食,才得有时间从事哲学、科学、文艺的研究。所以恩格斯说:“只有奴隶制才使农业和工业之间的更大规模的分工成为可能,从而为古代文化的繁荣,即为希腊文化创造了条件”。也就在这个条件之下,柏拉图和亚里士多
勒温的社会心理学 正如个体和他的环境形成了心理场一样,勒温认为团体和他的环境则形成了社会场,那么这必然涉及到了学的研究。他进行了一系列的学的实验研究,并认为学的研究就面向社会实际问题,解决这些社会实际问题。他把这种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研究称为行动研究。在研究的基础上,他进一步提出学的目的在于有计划地改造社会。他的学在西方引起了很大的反响,目前已成为西方学的一个重要派别。
社会建构主义家庭治疗诞生的时期正是精神分析学派的鼎盛时期,它强调潜意识冲突是人类不快乐的根源。为了取得效果,治疗必须挖掘埋在深处的那些冲突———那是一个漫长而又缓慢的过程。为了抗拒这种医疗模式,家庭治疗师转向系统隐喻,关注行为、互动和反馈。正如我们所见到的,系统理论教我们看到人们的生活是怎样被围绕着他们的各种“交换”所塑造的。但是,为了聚焦家庭互动的模式,系统理论将一些东西排除在外,实际上是两
社会建构主义和叙事革命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是将家庭治疗撬离其客观性信念的铁杆,所谓客观性就是假定某人在家庭中所看到的就是家庭所固有的。对行为的理解已不再纯粹就是观察、掌握和去编码的过程。从根本上来说,人类的经验是模棱两可的。经验的片段只有通过组织、择其突出点以及赋予其意义这样一个过程,方能被理解。建构主义不再专注于家庭互动模式,而将重点转移至探索和重新评价存在问题的人如何看待问题。意义本
后现代主义与社会建构主义心理治疗原理建构主义治疗将对个体的兴趣转变为强调语言的社会过程。传统的心理治疗往往专注于个体的知觉和理解。建构主义治疗将对个体的兴趣转变为强调语言的社会过程。它探究一个特别的自我描述是否能够完全改变成一种新的形式,或者可选择的描述是否能够完全公平地处理事实(Gregen,1994b)。心理治疗在进行过程中提出一组新的建构,以为旧的建构提供选择(Fruggeri,1992)。患病或存在问题变成了一种文
基本假设尽管人们能够找到许多类型的社会建构主义,但除此以外,这里我们还将提到在肯尼斯·格根(KennethGergen)著作中所列举的严格或激进建构主义。下面是严格建构主义的主要缔造者格根(1994b)提出的一些主要假设。*无论它是什么,都不要求它该如何表达出来。*处于文化和历史背景中的人们之间的关系决定了他们的表达方式,而人们通过这样的方式认识世界。不是世界,也不是个体内部的遗传决定因素,形成对世界的描述和建构。这
社会剧的一些基本原理1、在社会剧中主题或价值借助于某种行动目标、图片或故事表达出来,即是由比话语更为丰富的事物来承载的。2、扩展是作为结果而发生,即随著暖身过程,主题以不断深化的方式得以扩展或拓宽。3、如果暖身被深化了而不是拓宽了,那么即将演出的是心理剧而不是社会剧。4、社会剧显现出的系统角色观点。5、至少两个角色的观点才会使(4)发生。6、若社会剧能够达成(4),则与平常的讨论和头脑风暴法相比,剧后
以前从电视以及报刊上了解到“社会工作者”这个职业,一直感觉它是一种义务的、每个人都可以做的、只要有耐心和善心就可以胜任的工作。即使是那种辅导别人的社工类型也是大概如此吧,这种思维一直维持到翻开这本书,认真读到里面的字句的那一刻为止。然后,我开始改观了——社工不易当。由于此书是由美国人所著,由中国人翻译的,所以难免会遇到情况描述的地区性、局部性较强的问题,阅读时就需要格外带上中外差异的眼光去审视
很多心理学专业老师都在说心理学的研究要应用,只有能够被应用的心理学才是有价值的心理学,也只有能够为人类、社会服务的研究才算得上是真正的研究。有些时候,自己也发现,很多专业论文,其实只是在论证一些假设,这些假设究竟如何应用,很难实施。理论的建构最终要为实践服务,我以为,只有这样,学问才是真学问。拜读《日常关系的社会心理学》,前言的最后一句话就深深地吸引了我,“我认为,社会心理学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
埃利奥特·阿伦森是当代最杰出的社会心理学家之一,因在教学、科研,著书立说及社会贡献方面的成绩而获得众多奖项。《社会性动物》是一本讲述人际关系的心理学著作,涉及情感、移情、偏见、攻击性、从众性和利他行为等诸多方面。对于人们日常生活中困惑,本书提供了科学的答案:为什么企业热衷于用明星做广告?为什么有人溺水时,围观的人却不伸以援手?为什么人们会相信邪教?为什么受过教育的人也会盲目服从宗教领袖,即使让
作者简介:罗伯特·西奥迪尼(RobertB.Cialdirli)全球知名的说服术与影响力研究权威。他分别于北卡罗来纳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取得博士与博士后学位,投入说服与顺从行为研究逾3年。目前是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内容介绍:[无处不在的影响力]政治家运用影响力来赢得选举,商人运用影响力来兜售商品,推销员运用影响力诱惑你乖乖地把金钱捧上。即使你的朋友和家人,不知不觉之间,也会把影响力用到你的身上。但到底是为什么
【作者】(美)戴维·迈尔斯著【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价格】49 35元【内容简介】本书被美国700多所大学 学院心理系所采用,是这一领域的主导教材,已经成为评价其他教材的标准。本书将基础研究与实践应用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以富有逻辑性的组织结构引领学生了解人们是如何思索、影响他人并与他人建立联系的。是人们了解自身、了解社会、了解自己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最佳的指导性书籍。【作者简介】戴维·迈尔斯是密歇根霍普学院
The1stSymposiumonInternetResearchandSocialAlarm中国北京2013年8月29-30日http: wlxl csp escience cn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承办单位: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行为科学重点实验室协办单位:华中师范大学青少年网络心理与行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一、征稿主题网络心理研究的方法论、网络心理测评新方法、舆情分析、集群行为预警、网络犯罪、网络成瘾、心理疾患的监测预警、网络心理咨询与治疗、社交网络与网络社群、社会
世界精神卫生日由来在1991年,尼泊尔提交了第一份关于“世界精神卫生日”活动的报告,这一报告受到了国际社会的重视。1992年,由世界精神病学协会发起、世界卫生组织确定,把每年的10月10日定为“世界精神卫生日”。随后的10多年里,许多国家参与进来,将每年的10月10日作为特殊的日子:提高公众对精神疾病的认识,分享科学有效的疾病知识,消除公众的偏见。2014年世界精神卫生日主题:心理健康,社会和谐2014年9月15日,国家卫
【环球时报记者冯国川】“我们都成了脸谱做实验的小白鼠!”美国《纽约时报》6月30日以声讨的口吻抨击脸谱网(67 29,-0 31,-0 46%)暗中操纵用户情感,进行社会学研究的做法。《纽约时报》报道说,脸谱网暗中对用户进行研究的做法因《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6月刊登的一篇研究报告曝光。报告称,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和康奈尔大学的研究人员为验证现实社会中的“情绪感染”现象是否在虚拟社交网络中存在,与脸谱网的数据科学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