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理资讯 > 学术新闻 > 2014年世界精神卫生日主题:心理健康 社会和谐

2014年世界精神卫生日主题:心理健康 社会和谐

来源:互联网   
人气:

世界精神卫生日由来在1991年,尼泊尔提交了第一份关于“世界精神卫生日”活动的报告,这一报告受到了国际社会的重视。1992年,由世界精神病学协会发起、世界卫生组织确定,把每年的10月10日定为“世界精神卫生日”。随后的10多年里,许多国家参与进来,将每年的10月10日作为特殊的日子:提高公众对精神疾病的认识,分享科学有效的疾病知识,消除公众的偏见。2014年世界精神卫生日主题:心理健康,社会和谐2014年9月15日,国家卫

世界精神卫生日由来

在1991年,尼泊尔提交了第一份关于“世界精神卫生日”活动的报告,这一报告受到了国际社会的重视。1992年,由世界精神病学协会发起、世界卫生组织确定,把每年的10月10日定为“世界精神卫生日”。随后的10多年里,许多国家参与进来,将每年的10月10日作为特殊的日子:提高公众对精神疾病的认识,分享科学有效的疾病知识,消除公众的偏见。

2014年世界精神卫生日主题:心理健康,社会和谐

2014年9月15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在10月10日世界精神卫生日前后精心组织开展宣传活动,并确定宣传主题为“心理健康,社会和谐”。号召全社会积极参与精神卫生工作,共同承担防治责任和义务,推动形成理解、接纳、关爱精神障碍患者的社会氛围,保护和促进公众心理健康,加强患者及其家庭战胜疾病、回归社会的正面宣传。

随着社会的转型与发展,我国精神卫生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目前,精神疾患在我国疾病总负担的排名中已超过心脑血管、呼吸系统及恶性肿瘤等疾患,居于首位。精神卫生问题作为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对精神健康的关注是对人的根本关注,国民精神健康和享受精神卫生服务的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也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精神障碍(也称精神疾病),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感知、情感和思维等精神活动的紊乱或者异常,导致患者明显的心理痛苦或者社会适应等功能损害。

严重精神障碍(也称重性精神疾病),是指疾病症状严重,导致患者社会适应等功能严重损害、对自身健康状况或者客观现实不能完整认识,或者不能处理自身事务的精神障碍。

由于精神卫生知识尚不普及,宣传力度不够,大多数人对精神障碍认识不足,对患者缺乏应有的理解和同情,偏见与歧视现象较严重,致使一些精神障碍康复者不能顺利回归社会大家庭,产生了强烈“病耻感”。一些患者和家属即便具有一定的精神卫生知识,认识到疾病的性质,多数人也宁可自己忍受痛苦而不愿寻求精神科医生的帮助,害怕因“精神病”而受歧视,结果延误了治疗,病情加重。

开展精神卫生的社会与公众教育,普及精神卫生的知识,是做好精神卫生工作,满足公众对精神健康的需求,提高公众精神健康意识的重要内容。世界精神卫生日是每年向公众普及和集中宣传精神卫生知识的重要时机,根据世界精神卫生日主题,开展世界精神卫生日主题宣传教育活动,以丰富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向公众宣传,普及精神卫生知识,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通过世界精神卫生日主题宣传教育活动推动和促进我国精神卫生事业的发展。

何为心理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这样给“健康”下定义:健康是指一个人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都达到一个完好的状态,只有同时具备健康躯体和健康人格的人,才能适应多变的社会。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的口号是:“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

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

心理健康十要素:

1.有充分的自我安全感。

2.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作出恰当的估价。

3.生活目标切合实际。

4.不脱离现实环境。

5.能保持人格完整与和谐。

6.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能适度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9.在符合集体的要求下,能积极地发挥个性。

10.在不违背社会的前提下,能适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要求。

心理健康的判断标准:

判断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健康,是看他或她与大多数人、特别是与同龄人、同性别的人是否一致。因此,心理健康的标准应该包括:

1.智力正常

2.情绪稳定乐观

3.人际关系和谐

4.行动自觉果断

5.热爱学习、生活和工作

6.正确的自我观

重性精神疾病是指精神活动严重受损导致对自身健康状况或者客观现实不能完整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身行为的精神疾病。患者由于大脑功能失调导致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精神活动出现不同程度障碍,表现有幻觉、妄想、思维障碍、行动紊乱等,并且社会生活能力严重受损。主要包括精神分裂症、分裂情感性障碍、偏执性精神病、双相障碍、癫痫所致精神障碍、精神发育迟滞伴发精神障碍等疾病。

对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开展管理服务是采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重点干预、广泛覆盖的方法,提供连续性服务。做好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服务工作,不仅关系到千百万人的身心健康,而且关系到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对社会经济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于2009年启动,是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重要内容,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工作。其中将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纳入健康管理服务范围,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及其家庭可以享受到连续的免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包括建立个人健康档案、随访管理、康复指导和健康教育、免费健康检查等服务内容。

如何获得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服务?

社区医生(乡村医生)上门摸底登记。在家居住的上述6种精神疾病患者(家属)可主动到本辖区内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进行登记管理。由社区医生(乡村医生)对登记的患者进行每年4次的随访,指导患者服药,根据随访结果针对患者具体情况制定干预、指导措施。病情严重者转至精神专科医院进行规范化治疗,病情稳定者由所在地卫生机构进行管理。若家庭贫困,有危险、冲动行为的患者,可按国家政策在治疗费用方面给予相应的救助、减免。

精神卫生有法可依

一、立法背景

精神卫生既是全球性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也是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精神卫生问题的严重性在中国十分突出。精神疾病在中国疾病总负担中排名居首位,约占疾病总负担的20%,有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约1600万人。中国强制收治精神障碍患者程序缺失,个别地方发生的强制收治案例引起患者及其亲属的强烈质疑,“被精神病”不时成为舆论热点。

为了发展精神卫生事业,规范精神卫生服务,维护精神障碍患者的合法权益,国家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以下简称《精神卫生法》)。

二、内容概述

《精神卫生法》于2012年10月26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2012年10月2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62号公布,自2013年5月1日起施行。该法共有七章八十五条,包括:

第一章总则。明确了立法目的和调整范围,精神卫生工作方针、原则等。指出了精神障碍患者的人格尊严、人身和财产安全不受侵犯。全社会应当尊重、理解、关爱精神障碍患者。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歧视、侮辱、虐待精神障碍患者,不得非法限制精神障碍患者的人身自由。

第二章心理健康促进和精神障碍预防。明确了各级政府、有关政府部门、基层政权组织、社会组织以及家庭成员等在心理健康促进、精神障碍预防、灾难心理援助等方面的工作中所起的作用和应当承担的责任。

第三章精神障碍的诊断和治疗,进一步规范了精神卫生服务,以便维护精神障碍患者合法权益。

第四章精神障碍的康复。针对精神障碍的慢性和大多需要全程治疗康复的特点,从社会动员、政府职责、具体措施、保障条件、法律责任等多角度对精神障碍的康复进行了倡导与规范,使精神障碍康复和治疗一样,在法律层面上有了保障。

第五章保障措施。指出了《精神卫生法》的保障措施,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宏观规划以及精神卫生工作规划指引下,在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经费投入、人力资源保障、患者生活救助、教育和就业等方面给予保障。

第六章法律责任。规定了有关部门、单位和人员违反《精神卫生法》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第七章附则。对相关法律概念进行阐述,明确了《精神卫生法》的施行时间。

《精神卫生法》第三十条规定:精神障碍的住院治疗实行自愿原则。诊断结论、病情评估表明,就诊者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对其实施住院治疗:已经发生伤害自身的行为,或者有伤害自身的危险的;已经发生危害他人安全的行为,或者有危害他人安全的危险的。

关键字标签:心理健康社会和谐精神主题卫生日世界
我的态度:

点击图片更换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陆才可发布评论
查看完整更多评论...以上网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相关文章推荐

美文推送

最新美文

2012年最具影响力的科研

全球信息服务公司汤森路透(ThomasReuter)依据2012年年度论文引用次数,公...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