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叙事对话的基本思维与思路2——故事(上篇)》
文/一江
任何一种心理疗法都有自己的一个关注点。比如:认知关注“想法”,聚焦关注“体会”,正念关注“此时此刻”……。
那么叙事关注什么?——“故事”!
尤其是支线故事与特殊意义事件,以及这些事件背后的力量与渴望。
但此“故事”非彼“故事”。
信息片段
“故事”二字在叙事对话中使用的相当混乱,既让人费解,又让人误解。
一会儿叫“故事”,一会儿叫“情节”,一会儿是“支线故事”,一会儿是“替代性描述”。看着就让人头疼。
而比更令人痛苦的是,在叙事对话中“故事”一词的词义范围(指代对象)还忽大忽小。如果用电视剧来比喻的话,大可以大到整部戏,小可以小到“一个吻”(剧中一个镜头)。
所以叙事的书读起来不仅绕口,而且常常令人费解。
其实,叙事对话中“故事”二字与我们日常使用的“故事”一词的含义有所不同。在叙事对话中,“故事”二字的含义更加宽泛,而且具有“弹性”。
它可以指一件事,也可以是一个想法、一份体会、一个动机、一种品质,或者一份渴望。
所以,对于叙事中“故事”一词更为贴切的表述应该是“信息”或“信息片段”。
而这些“信息”或“信息片段”所包含的内容范围可大可小,大到一出“戏”(一个完整故事),小到戏中的一个“道具”(构成故事的基本元素),所以让叙事中“故事”一词充满了“弹性”。
严格来讲,“信息片段”其实是构成“故事”的基本单位。不同的“信息片段”按照一定的顺序组织排列,便构成了具有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故事。
但在现实咨询过程中,二者的差别很微弱,微弱到可以互换。
因为“信息片段”本身就是一个“故事”。
“信息片段”本身信息量的大小决定了“故事”的大小,而使“故事”一词可大可小,具有弹性。
理解叙事对话中“故事”一词与其字面含义不同,含义比平常更加宽泛,且具有“弹性”,这一点很重要。
但为了尊重习惯,我们还是姑且称这样的“信息片段”为“故事”。
支线故事
叙事不仅关注“故事”,尤其关注“支线故事”,特别是那些具有特殊意义的支线故事(即”特殊意义事件”)。
什么是支线故事?
比如对于上大学这事来说,主线故事什么?——毫无疑问,读书呗;
那支线故事是什么?——谈恋爱啊。
当然也可以是某个暑期的一次远行,或是一次创业实践、打工体会等等……,支线故事不是唯一的,一个主线故事下往往蕴含着无数多的支线故事。
那么对于来访者而言,什么又是主线故事,什么又是支线故事?
当一个来访者刚来到咨询室时,一把鼻涕,一把泪的,讲述的内容全是灰暗的,充满各种问题和痛苦的信息,什么“老公跑了,房子没了,股票跌了,不想活了……”。
这些充满问题的描述就是这位来访者此刻主线故事,比如“不幸”。
如果咨询师跟这个来访者一起迷失在“不幸”这个主线世界里,那么他们不仅难以找到出路,而且还将看到更多的“不幸”(符合“不幸”这一主题的信息),最后落得彼此更“不幸”。
“不幸”对于当事人而言是不是事实?——是事实,但并非事实之全部。
“不幸”只是她全部生命故事中一部分,只是其中一块“拼图”。在她的整个生命世界和心理空间里,还有许多不幸以外的部分,甚至与“不幸”这个事实相反。
所以“不幸”这个充满问题的主线故事,在叙事中被称为“单薄的描述”。(片面,而不丰富)
“不幸”以外的这部分故事,就是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