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理学术 > 学习资源 > 亲子三角关系的性别差异心理学空间

亲子三角关系的性别差异心理学空间

来源:互联网   
人气:

亲子三角关系的性别差异*王美萍**王赵娜(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济南,250014)摘要亲子三角关系指当父母发生冲突时,子女主动或被动卷入其中以降低或转移焦虑与紧张,从而形成的“父亲-子女-母亲”三人关系。通常包括三大类和六亚类,与儿童青少年的内外化行为问题等密切关联。在有关亲子三角关系的发生特点及其影响是否具有性别一致性的问题上,既有研究结论尚存在分歧。这可能与人口学变量的差异和性别角色观念的变迁等因素

亲子三角关系通常包括三大类(代罪羔羊、亲职化和跨代联盟)和六亚类(支持性迂回、攻击性迂回、情绪性亲职化、功能性亲职化、固定联盟和非固定联盟)(柴兰芬,2007; 杨阳,2011)。代罪羔羊(scapegoating)指父母联合起来照顾软弱或生病的子女(支持性迂回,譬如“当爸妈争吵时,我发现自己会比平常得到更多的照顾”),或者联合起来管教有问题行为的子女(攻击性迂回,譬如“当爸妈吵架时,我就倒霉了”)。亲职化(parentification)则指亲子间角色的倒转,子女忽视或压抑自我的情感和需要,转而承担原本应由父母承担的照顾家人情绪(情绪性亲职化,譬如“当爸妈争吵时,我常常会安抚他们的情绪”)或生活(功能性亲职化,譬如“当爸妈争吵时,我就需要承担洗衣或做饭等家务”)的责任与角色。跨代联盟(cross-generationalcoalition)指父母发生冲突时子女与父母中的一方结盟对抗另一方,可分为固定和非固定联盟。前者指子女长期稳定地与父母中的一方结盟(譬如“当爸妈争吵时,我只会帮其中一个人讲话”);后者则指子女有时与父亲结盟,有时与母亲结盟(譬如“当爸妈争吵时,我有时站在妈妈一边,有时站在爸爸一边”)。上述关系模式虽然可以暂时缓解父母间的紧张状态,维持家庭系统的稳定,但是当子女的卷入成为一种固定模式,致使父母关注的焦点转移到子女身上从而阻碍问题的解决时,三角关系就是有害的(Bowen,1978)。之后的一些实证研究亦表明亲子三角关系能够显著预测子女的情绪失调(郑昊敏, 温忠麟, 2011)、内外化问题行为(Buchanan & Maccoby,1991; Fosco & Grych, 2008; Wang & Grane, 2001)以及同伴关系不良(Buehler, Frank, &Dornbusch,2009)等。因此亲子三角关系问题逐渐引起研究者的关注。既有文献显示,在有关男孩还是女孩更易卷入亲子三角关系,卷入的类型是否不同,以及卷入亲子三角关系对男女儿童心理与行为的影响是否一致的问题上,研究者迄今仍持不同见解,国内大陆在该领域的研究则极为匮乏。厘清上述问题不仅是科学揭示亲子三角关系的发生特点,系统开展亲子三角关系领域基础性研究,构建更具解释力的亲子三角关系理论的内在要求,而且其所获研究发现有助于提高家庭与儿童发展实践指导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此外,开展亲子三角关系的性别差异研究也能够进一步丰富性别差异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和实证资料。

鉴于此,本文拟对现有亲子三角关系性别差异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与整合,分析其结论存在分歧的原因,并进而展望未来研究的方向,以期抛砖引玉,促动国内该领域的研究进展。

1 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

20世纪80年来以来,有关亲子三角关系性别差异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两个领域:一是亲子三角关系发生特点的性别差异。该领域主要涉及不同性别的子女卷入亲子三角关系的程度和类型是否相同的问题,其中国内的研究主要考察的是卷入类型的差异;国外的研究则主要关注的是卷入程度以及跨代联盟的差异;二是亲子三角关系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的性别差异。

在男孩还是女孩更易于卷入亲子三角关系的问题上,既有研究结论尚存在分歧(见表1)。譬如,Vuchinich等(1988)针对美国3~22岁的被试的研究发现,男孩更易卷入父母冲突。Buchanan等(1991)以美国10~18岁青少年为被试的研究表明,女孩更易卷入父母冲突。卷入类型的性别差异问题也尚未获得明确结论。张虹雯和郭

关键字标签:亲子心理学差异性别关系空间
我的态度:

点击图片更换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陆才可发布评论
查看完整更多评论...以上网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相关文章推荐

美文推送

最新美文

人格内部系统的系统治疗

主题:人格内部系统的系统治疗“创伤后人格自我状态解离”时间:2015031619...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