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新观念~学习型家庭
家是爱的学校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耻下问」。可见「终身学习」是我国的一项重要文化传统。其实今天的社会是一种「学习型社会」,小区中的每个家庭、每个人都在以各种形式学习,我们可以说:「生活即学习」「学习即生活」。
美国第三任总统佛逊说过:「我生命中最快乐的时刻,是在回家后看见全家人都聚在一块儿。」家庭是塑造人格的基本环境,爱的家庭提供了一所「爱的学校」。通过家庭成员间的互动关系,将信任、忠诚、正直、同情及自尊等健康特质内化于个人的人格中;家庭不但是孩子教育第一个学校,也是成人学习的佳场所。肩负家庭照顾责任的父母,必须经由耐心、互动、模范与爱,将家庭经营为一个理想的学习环境,称为「学习型家庭」。
家庭治疗学家霍夫曼(LynnHoffman)指出,家庭是一个系统:?成员间相互依赖,相互牵引,其中某部分的改变会牵动个家庭的改变;?家庭是生命共同体,情感连系与维持平衡为主要目标;?成员对这种平衡关系的维持,大部分情形是先做自我改变。
家庭既然是一种系统,则家庭中的学习活动需要考虑在整体层次上来行进,全员学习。这与管理学家圣吉(Peter M.Senge)所提出的学习型组织的主要观念相符。他认为,不只是企业,小自家庭,大至全球,都必须致力学习,藉由知识的创造、运用及复制,有效解决问题。
圣吉提出学习型组统理论的核心要素-「五修修练」:(一)自我超越:精益求精,止于至善,澄清内心深处最想要实现的愿望,提供个人创作和超越的能力。(二)改善心智模式:心智模式是我们如何理解这个世界,以及如何采取行动的许多假设、成见,甚至图像、印象,以开放的态度,时时反观自省,宣照自己的内心世界。(三)建立共同愿景:培养成员对团队的长期承诺,建构共同的愿望、理想或远景,然后成员才会积极投入,为共同目标而努力。(四)团队学习:在现代组织中,学习的基本单位是团队而不是个人,团队学习的途径是「对话」,亦即所有成员立于对等的地位,摊出心中的假设,一起思考,让思想充分而自由的交流,并找出有碍沟通的因素。(五)系统思考:以一种新的方式使我们重新认识自己与所处的世界。它是一种心灵的转变,从将自己看作与世界分开,转变为与世界连结,从将问题看作是由外面某些人或事所引起的,转变为看到自己的行动如何造成问题。所谓学习,就是植基于「不可分割的整体性」所作的「系统思考」。
如何建构学习型家庭?笔者认为可朝规划「家庭学习中心」(Home Learning Center)方向努力,包括硬件与软件两方面。
(一) 硬件学习环境
在硬件环境方面,主要为物理条件。笔者认为可以配合家庭经济条件许可,配置下列各类装备:?书房、书柜、书架、书桌、书椅。?百科全书、报纸杂志、字典、图书。?有线电视、录音机、放影机、电话、计算机、调制解调器、CD-ROMs。
学习资源愈丰富,学习效率愈佳。家中有必要找出某个地方,储存学习材料。存放学习资源地点集中,以方便寻找。当然学习的地点不必集中于只有一个地方,有时学习活动需要延伸到厨房或庭院,而阅读有时可以在床上或树下。学习中心乃是在家里安排一个刺激学习的环境。
其次,在学习材料方面,由于计算机、调制解调器、多媒体结合,可以开启因特网的神秘新世界,以及透过在线服务、E-mail等,遨游浩漧的信息世界。报纸杂志是全家人获得知识以及刺激讨论题材。故事图画书、系列图书等提供孩子丰富的学习世界,若加上亲子共读,效果更佳。
(二) 软件学习环境
1.非威胁性的环境:一个非竞争性、非威胁性的环境,最适合学习,使孩子可以接受高度的挑战。要发展学习型家庭,须培养催化学习的环境:?一种祥和、温暖、安全的社会-心理环境。?成员间需要双向与多向沟通,及彼此具备分享信息的意愿。?学习是一种自愿的过程,带领者(父母)应真实。?态度的改变不易,要有耐心。?学习者的人格与能力,包括知识建构能力,需要被尊重。语言应彼此能了解、接受。学习是有趣的。
2.培养对话气氛:家庭要进行全员学习,需要培养一种对话气氛。那就像超导体一般,彼此之间的阻力几乎等于零,所以不会使电流产生热量,亦即彼此知性谈话虽偶有意见不合,也不会发生热性争执。此时所进行的团队学习,有三项优点:?面对复杂问题,能萃取高于个人的团队EQ/ IQ;?产生既能创新又能协调一致的行动,彼此有默契;?培养独立思考判断的能力。
家人之间要培养深度对话,包括一些条件:?真诚坦露,冒个风险;?安全信任的关系,视彼此为伙伴;?自我观察,反省、探询,容许批评;?悬挂假设,各自检验自己语言与立场背后的假设,不是防卫这些假设。?家人之间有禁忌的话题?该话题背后隐藏了什么威胁?建设性聆听。
此外,成功的学习型家庭需有一些配合的条件:?家人愿意开放心胸,为因应环境改变而做必要的自我反省与改变。?家人成员间对于家庭的未来,有共同的愿景,创造一种建设性的紧张,激励家人心手相连,共同奋斗。?对家庭有感情的承诺,对家规范与价值有着坚定不移的义务感。?每个人愿意把家庭当作生活的重心,拨出时间,与家人共享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