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 行為/認知取向的理論
家族治療理論簡介
by
華家三班
李秀娟
2009.06
8
認知行為治療(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 試圖藉由影響個人思考模式來改
變思想與行為,主要以「學習理論」為基礎,傾向於強調家庭中特定的行為問題,
而非對家庭動力的全面了解;行為家族治療則透過 發展出定期監督、以資料為
基礎的介入程序等,將科學方法帶入治療過程,並強調環境、情境和社會的行為
決定因素。其主要治療理論與技術包括:
(一) 行為分析(behavioral analysis)
行為分析包括客觀地記錄家庭成員間具體行動之交流、被視為先行刺激
之他人行為,以及問題行為之互動結果;行為分析之目的為增加家人之互
動、改變妨礙互動之環境條件,以及訓練家庭成員維持改善後之行為。
(二) 制約(conditioning)
分為古典制約(classical conditioning)與操作制約(operant conditioning);
古典制約意指原來未經過制約刺激(鈴聲),在重複與能引起反應(唾液分泌)
之未制約刺激(食物)配對後,也能引起該反應。操 作制約則是藉由選擇性酬
賞或增強,使該行為比其他未得到酬賞的行為發生次數更頻繁。
(三) 增強(reinforcement)
是指利用行為之後立即的結果,以增加該行為發生之頻率,而增加行為
發生頻率之事物則稱為「增強物」。
(四) 行為模塑(shaping)
對逐漸接近目標的行為予以增強,藉著逐漸增強小的步驟而非只增強最
後的反應,來達到想要的行為。
(五) 後效契約(contingency contracting)
意指增強相互交換令人喜愛行為的過程。契約是一種非強制性工具,藉
者指明因果關連,家庭成員能對互動規則達成協議,並決定遵從這些規則的
結果。
(六) 認知重建(cognitive reconstructuring)
是一種修正當事人對於事件的想法和知覺,以產生行為改變的治療程
序。
八、 後現代主義家族治療
為家族治療的新時代取向模式。後現代主義家族治療不同於先前的客 觀概
念化系統,而是一種觀察者依賴系統;他們認為人類會運用語言主觀建構對現實
的觀點,創造個人的人生。其治療目標在於:經由家庭成員對家庭故事的重述,
來重新建構他們的人生,亦即經由對舊問題情境的重新建構及賦予新意義。
1990 年代以後的家族治療拒絕以機械化方式做系統性的思考,而偏好使用
敘事的隱喻,談話的焦點在於領導家庭生活的故事,而非家庭的結構或行為互動
的次序;近年來的家族治療文獻亦很少探討一般的家庭共同問題,而是致力於探
討多元的家庭型態,如族群、種族、社會階層和性別偏好......等主題,以及多元
化家族治療技術的使用。
在邁入二十一世紀的同時,家族治療新興理論除了後現代主義家族治療之
外,尚有多元文化主義、女性主義家族治療、焦點解決家族治療、敘事性家族治
療、醫學家族治療以及整合家族治療模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