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的共通性──每个家庭都一样
作为一位家族治疗师,必须了解种族、阶级及其他各种社会因素,对家庭结构、家庭功能、乃至对家族治疗的意义。不过有些发展上的情况却是不分脉络、具有共通性的,譬如:父母亲必须照顾自己的孩子;某些要求只适合某个特定发展阶段;家庭组织型态与结构决定了本身的动态;不同年龄的家庭成员因不同需求而相互冲突……这样的例子不胜其数!
不管是过去或现代的家族治疗师,若认可家庭的组织型态具有多元的特性,就会相信家庭具有极佳的自我疗癒功能,可以用来引导治疗。本章将提出一个家庭概念模型,在这一基础上,不同的治疗师可以试验不同的方法,但仍然会产生有效的类化和沟通效果。
家庭结构:成员的互补性建构
家庭是依情感?血缘而结合的一群人,由於同住的时间够久,因此发展出固定的互动模式,以及可以用来验证、解释这些互动模式的故事。家庭成员透过彼此间固定的互动模式,建构出彼此。这种家庭互动网络中的互补建构有好有坏,它意味著家庭成员还没充分发挥功能,自我的某些部分无法藉由目前的规则和模式激发出来,这是一种损失。但它的优点是,共同生活带来某些可预测性,带给家庭成员一种归属感和确定感。
家庭成员慢慢适应家庭规则中被指派的角色与功能。这种调适作用使家庭的功能得以顺利运作,并产生预期的反应,感受到安全感、忠诚度及和谐。然而它也30意味著家庭常规逐渐变得老套,自发性受到阻碍,人际成长的机会也因此被剥夺。尽管如此,扩展的机会始终存在著!
家庭成员的互补性建构,需要长时间的协商、妥协、重新整顿、甚至竞争。这些互动经常隐而不显,不只是因为互动的主题和脉络经常变动,同时也是因为这些事都很琐碎。如:餐桌上谁负责传递糖罐?旅游时谁负责看地图?休闲时做什么?谁负责选电影?谁决定看哪个电视频道?……谁回应谁?在什么时间?用什么方式?这些都是家庭成员用来巩固关系的凝著剂。谁被包括在内?彼此的亲密程度如何?谁对谁负责?谁被排除在外?谁成为代罪羔羊?谁受到虐待?哪些因素增强快乐感?哪些产生压力感?用来平息冲突的机制是什么?
透过成千上万不起眼的方法,家庭成员渐渐发展出各自偏好的交流方式,也逐渐形成对自己、对方、以及对彼此关系深信不疑的定见。这些定见有些慢慢变成了一个家庭的独特之处,其他的则随时间推移而有所改变。家庭成员有时会自然地发现一些不一样的相处方式,这时家庭功能的弹性就会增加。不过大部分的时候,家庭成员倾向维持原来的成规。这种预期墨守成规的互动,可以说是一种节省力气的相处方式,成员之间彼此的连结只需耗费最小能量;此外,家庭中也会有内部的强制性,要求成员忠诚遵守家规,如此一来,家庭成员任何成长或改变的企图,都可能被视为是一种背叛。
家族治疗师接受训练,学习观察家庭模式与预测家庭成员的动作习性,并将之归类、整理以便订出治疗策略,就像围棋高手般。治疗师学习观察这场比赛的特性:这场竞赛环绕在哪些主题?谁总是固著在哪些特定的议题?谁主导?谁与谁结盟?如何对抗其他人?谁是家中主要的教养者、支持者、权力运作者?可以藉由这些定义出家庭的结构。
先前,我曾为家庭组织的概念做出扼要定义(Minuchin,1974),上述只是再针对家庭结构做出摘要性介绍。这些概念并不足以对家庭结构提供具严格科学性定义的完整架构,只是我个人根据临床观察整理出来的结果。事实上,并没有所谓家庭结构这样东西的存在!家庭结构只不过是治疗师根据观察所整理出来的概念。我们认为,每位治疗师都应该有一个参考架构来思索并整理错综复杂的家庭内涵。不过这样的策略无可避免地出现所有策略都有的危险。治疗师依据某个观点观察,就更倾向觉察某些范围内的资料,因为在之前她就已认定这部分资料的重要性。家庭图就是这种人为构思概念的另一个好例子 31。家庭图是一个非常好用的资料整理工具。它能够包含过去与现在的所有家庭成员,不过,毕竟还是有偏差。
无论如何,我发觉结构的概念还是很管用的。它具有启发性,也有助於临床工作,因为它可以协助治疗师整理她对家庭的观察与想法,并据此形成有用的处置计画。这个概念可以帮忙治疗师整理观察到的复杂互动现象与口语表达内容,也特别有助於那些重视关系、而非家庭故事的家庭。家庭结构的概念,包括家庭生活的某些共通性,譬如:归属感、忠诚度、亲密度、排斥性、遗弃和权力运作等议题,以及出现在次系统里的攻击,界限之间的渗透性、连结、以及联盟等。
以结构为参考架构的治疗师无法完全客观,不过我很肯定,没有任何治疗师能做到这一点,然而有所准备的人做到的机会会大些!
家庭系统:家庭次系统及界限渗透性
每一个家庭都包含几个不同的次系统。家庭中的个人可能因各自属性的差异,而分属各个不相同的家庭次系统内。例如:因年龄差异而有不同的次系统,大人组成一个次系统,孩子们则形成另一个次系统。文化中若对性别角色存有特定的规范,那么,不同的性别就会产生不同的次系统──男性次系统及女性次系统。混合家庭内,父(母)及孩子们共同的过去生活史及血缘的连结,也可能产生不同的次系统──「他的小孩」及「她的小孩」。
构成家庭生活内涵的日常生活事件,促成了次系统间不同程度的关系界限,而使得各个次系统间有了不同程度的渗透可能性。如果父亲跟孩子的关系非常密切,父子之间的界限就被视为是可流通、有渗透性。对比之下,母亲就可能与父子显得疏远,这样的情形,在极端的状况下,若父子次系统和母亲之间无法正常交流(缺乏渗透性),界限就可能失於弹性,关系就容易陷於僵化。反之,另一个家庭,父母次系统和孩子次系统的界限可能过度渗透,反映出来的是孩子干涉父母之间的相处,或者父母侵犯到孩子的自主功能。「界限」的隐喻看起来也许有些抽象,不过在治疗当中,这样的概念确有其方便之处,这个部分本书後段会再提到。
从一个家庭中日常生活事件的协商,我们就能发现家庭内部的权力运作模式,及认识权力在这个家庭是如何被使用的。此外,阶层 (hierarchy)关系也被视为是家庭权力结构的一部分。家庭内是哪一个次系32统操控其他次系统?使用哪一种方式操纵?采取强制、威权的方式,或是允许讨论?能容忍不同的意见吗?对於权威是愿意接受、顺服,或是拒绝、反抗?
家庭结构图
藉著回答上述那些问题,我们可描绘出家庭运作的蓝图,也就是我们所称的结构图(structural map)。结构派家族治疗师运用家庭型态(family shape)和家庭发展(family development)的概念,来评估这些结构图。家庭型态指的是一个家的人口结构,这个家庭属於「传统」的核心双亲家庭、单亲家庭或混合家庭?还是,这是一个包括一方或双方原生家庭的大家庭;或者,虽然不是大家庭的居住模式,但原生家庭在日常事务的处理中过度介入,扮演非常主动的角色?亦或,这是由一对同性伴侣所组成的家庭。不同的家庭型态,对家庭成员会有不一样的功能要求。因此,一个家庭结构可能适用某个家庭,但是对另一个家庭却可能完全不适用。例如:母亲和孩子间的关系过度亲密,对双亲家庭而言,这也许反映父亲被边缘化而形成的不良适应;不过,同样的情况若放到混合家庭,就成为一种正常、适切的现象,因为母亲和孩子的相处,远早於母亲与现任丈夫的关系。在双亲健全的核心家庭内,祖父母的角色可能损害父母的权威;不过在单亲家庭或大家庭内,这一切就不成问题,有时甚至非常重要。
「家庭发展」的概念源自於不同文化常会对处於生命不同阶段的个人,指定合适的行为举止。举一个例子,现代美国文化期待青少年的行为与思考,应该与年龄较小的孩子或成年人有所区别;同样地,年轻的成年人也会有社会期待的压力。他们必须建立不依赖父母的独立能力(然而,以目前的经济环境,独立能力很难达成)。
做为成员建立自我认同的原初环境,家庭必须不断自我调整以适应社会文化对个人行为的要求。当这些要求随著成长和环境的改变而不停修正,家庭也必须改变其结构,以符合修正之後的需求和期望。从临床意义看,适合某一阶段的家庭结构,可能不适合另一个阶段。在家庭发展的早期阶段,夫妻关系的成形必须是两方投入等值的质与量,不过,一旦 33有了孩子,两人的关系就必须有所调整。有年幼子女的家庭,亲子间必须做某种程度的投入,但是,对迈入青春期发展的孩子而言,这样的投入却又可能过於黏腻,会有透不过气的感觉。
因此,治疗师必须同时参考家庭型态以及家庭发展的概念,才能评估他所描绘的结构图。这些概念提供了一些规范,作为评估家庭结构适切性指标的依据。这些规范,有些只适用於某特定时刻、或某特定的文化脉络,并非放诸四海皆准。不过无论如何,临床上使用这些概念,与藉由这些概念来了解不同家庭型态间的差异,并不发生抵触。这么说吧,每个家庭都必须找到它在其社会文化中的定位,因此,它必定会找出方法,与它所属的社会文化脉络达成协调。
家庭冲突:定型化的冲突模式及阶层权力
家庭是复杂的系统,由不同的个人组成,他们大都只能从个别的观点看世界,这些观点让家庭维持平衡的紧张状态。这种紧张状态,存在於自主性与归属感之间──我与我们之间的紧张平衡。每一天,每一个家庭,在成千上万的互动之中,从最微小的决策到任何重大决定的时刻,都可能引发关系紧绷。家庭随时都有待协商的事发生,我们该依照我的、你的、或努力取得共识?有关冲突的处理方式,家庭成员也会逐渐建立一套自己偏好的反应模式,就如同他看待自己与别人一样,都会慢慢形成一组简化、固定而快捷的反应型态。
在面对决策选择时,家庭成员可能会依成员个别专长或威权而选择认同。譬如:某个成员是会计,就会觉得该让她负责家庭帐簿的管理;又如某个兄长擅於做生意,那么他提出教导成员如何避免在商场中吃亏、上当的建议,就必然会被欣然接受。或者,一个家庭也可能明显地认同父亲的权威,因此,家庭成员就把父亲的言行视为典范,努力向他学习,甚或不自觉地就采用了他的看法,如:父亲不喜欢蛇,所以大家从未考虑过参观爬虫馆等。
此外,家庭成员也有可能习於透过协商来协调家庭事务,并在协商过程中发展出达成共识的新方法,然後变成大家的方法,也就是家庭的方法。不过当意见不易取得共识时,家庭因此容易出现盲点、陷入危机,过去所累积的经验都被隔绝,无法有效处理问题,结果是,整个家庭精力耗竭。
当家庭始终无法解决不一致的意见时,便会运用权威重新设定议题,整顿家中的阶层关系,以期解决这个问题,这时,通常争议的内容消失不见,家庭成员处於尊重或反抗权威的对立立场,甚或有时候战场会扩及至原生家庭,原生家庭的成员被徵召加入冲突,与某些成员结盟,强化正反两方的势力,此时,协议更是难以达成。
在面对家庭冲突时,适当的阶层权力运用有其必要性及实用性。家庭有明显的分工,且能尊重、接受某个成员在特定领域的专长与权威,那么,这个家庭的功能必定运作34良好。有子女的家庭,可利用父母的权威来解决冲突,这通常也是有帮助的,而且孩子在过程中也有所学习。不过,如果一味将权力视为解决良方,那么,这也会是造成家庭适应不良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