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前面也介绍过叙事治疗的过程是使“问题故事”转为“较期待故事”的过程,也可以这样说,叙事心理治疗的核心思想是使当事人改变自己原来的叙事风格或角度,把目前“成问题”的话语转移到另一种更为流动的话语[11]。通过双方对话的互动和碰撞,产生出新的思维和火花。
2.3现实由故事组成并得以维持
故事就是生活,故事使我们在一起,也使我们分开。我们都住在自己文化的伟大故事中,我们凭借故事而生活,我们靠着自己种族的当地故事而生活[12]。可见,人们无时无刻不生活在自己所熟悉的故事和情境中。人们通过叙说来组织经验和记忆,将日常生活中琐碎的经验串联起来,统整为一个有意义的实体。当叙说的时候,一些零散、不起眼的时间依发生顺序(时间)组织成有意义的情节,事件有了意义,故事就鲜活了起来。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故事不仅仅是“故事本身,它还构成或者说塑造了人的自我和生活。改变自我和生活,也就意味着改变故事”。
叙事治疗家认为,每个人都用故事来为生活体验赋予意义,故事是多种多样的。对个体而言,总有一个主流的支配性故事,是个体解释现实世界的主要途径,另外一些是处于边缘的故事,其中却常常蕴含着改变的潜能[13]。叙事治疗最重要的就是发现那些处于边缘的故事,从中发掘力量。同时,叙事认为,在一个人的故事中,没有描述出来的故事永远比描述出来的更丰富,哪怕是再详细的叙说,也包含许多在“此时此地”没办法一时诉说出来的细节。因此,此疗法更加珍惜人们的“替代故事”,而不愿在令人痛苦的“主线故事”上继续重复。此外,因为相信人的经历总比他们能说出来的故事更丰富,所以也就把主动权交给了来访者自己,使“每个人都是自己生命的专家”成为可能。
2.4没有绝对的真理
社会建构论认为,由于我们无法客观认识现实,所以我们能做的只是诠释经验,而诠释经验的方式有很多可能性,可是没有哪一种诠释是“真正”的真理。在诠释真理的过程中,语言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使人建构了不同的“自我认同”,这种“自我认同”和主流文化所认为的“符合标准的自我认同”必然有一定的区别。
叙事治疗并不是让咨询师帮助来访者找到其“真实的自我”,而是找到“较期待的自我”,然后带着自己喜欢的自我去发展人生。比如说,一个离家出走的孩子,一般人会认为这是个问题的孩子,但是叙事治疗关心的是他的离家的过程中是如何照顾自己的,再透过照顾自己这个特质去看待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然后将类似的闪光特质串成一条线(即支线故事),帮助其克服现在的困难。可见,对于同样事件的不同角度,可以发现不同的意义,最后也许会达到曲径通幽的效果,再次证明真理的不唯一性。
2.5社会建构论对叙事治疗的意义
以上从四个方面阐述了社会交媾论对叙事治疗的影响,它不仅为叙事治疗提供了世界观和理论支持,也为咨询的方法和技巧提供了借鉴。它认为心理现象是一种社会文化的、语言的建构,个人的自我认同,决定于文化脉络、个人在社会中的位置与资源。而任何一种社会建构都会给人们的思想带来限制,因此叙事治疗所强调的特殊意义事件可以透过文化的桎梏把人的心灵解放出来[14]。叙事治疗重视“话语”的作用,对咨询师来说,好的问话技巧不单纯地能引发来访者思考,而且还能帮助其重组故事;在来访者的叙说中,以往单薄的闪光事件不再是零星地散落在人的生命历程中,而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