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特森是帕洛阿尔托学派的奠基者和早期核心人物,培养出了一批杰出的社会科学家,如杰伊·哈利和保罗·瓦拉茨维克以及他的女儿玛丽·凯瑟琳·贝特森。贝特森和他的学生们发现了“元传播” (meta-communication) 的问题。“元传播”的理论认为,人类的传播包含两种类型:一种是意义明确的言语传播,另一种是意义含蓄的传播,即元传播。“元传播”是一种抽象水平的传播,依赖于传播双方的关系和对于所传递的信号,通常是对意义不明确的隐喻信息的辨识和理解。贝特森用“元传播”理论分析了游戏的本质。他认为,游戏是信息交流和操作的过程,其特征就是“元传播”。也就是说,游戏过程要以游戏双方能识别对方的游戏意图为前提。贝特森最杰出的学生之一是瓦兹拉维克。瓦兹拉维克1967年出版的《人类传播语用学》是传播理论研究的经典之作。〔4〕瓦兹拉维克的学术贡献集中体现为五个传播命题,综观这五个传播命题,无一例外地都源自贝特森研究的启迪,其中许多都集中在1972年的《走向精神生态学》这本书中。这五个传播命题分别是: (1) 人类不能不传播。每一个行为都是一种传播,人们不可能不传播信息。(2)每一种传播都有内容意义(content meaning) 和关系意义(relational meaning) 两个方面,后者对前者进行分类并构成元传播。(3) 关系的本质依赖于沟通者交流过程中的停顿。(4) 人类传播包括数字和类比两种形态。(5) 人际传播的过程或是对称的或是补充的。这五个命题后来成为传播学研究的经典命题。
1980年7月4日,时年76岁的贝特森因为癌症逝世于旧金山的公寓,这位伟大的社会学家至此走完了自己博学而精彩的智识人生。与传播学四大奠基人卢因、拉斯维尔、拉扎斯菲尔德和霍夫兰一样,贝特森对传播的研究也是偶尔驻足,与四位奠基人不同的是,他没有局限专业或是方向,而是试图用一种统一的范式来理解我们存在于其中的这个世界———这种范式就是传播。贝特森的大部分工作在有生之年不被理解或是不受欣赏,这主要因为他总是用新的方式进行思考并挑战学科的界限,无一例外地成为他所涉足的每一个学科的背叛者。在学术分野森严的现代学科制度中,用自己的行动勾连起了世界其实有其内在统一性的本质。这也许就是今天学术界所提倡的跨学科研究的早期雏形。从这个意义上而言,贝特森就是学术史进化道路上跨学科综合研究进路的先知。不只在当时,即便是在今天,这种跨学科的研究视野对今天有智慧和勇气的学人而言仍然是一座难以攀登的高峰。
参考文献:
[1] Bateson,G.Naven:A Survey of the Problemssuggested by a Composite Picture of the Culture of aNew Guinea Tribe drawn from Three Points of View.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58、1936.
[2] Bateson,G.,Mead,M.Balinese Character:APhotographic Analysis.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1942.[3] Bateson,G.Steps to an Ecology of Mind:CollectedEssays in Anthropology,Psychiatry,Evolution,andEpistemology.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72.
[4] Watzlawick,Paul.,Janet Beavin Bavelas.,and DonD.Jackson.Pragmatics of Human Communication:A Study ofInteractional Patterns,Pathologies,and Paradoxes.New York:Norton,1967.
[作者简介] 刘蒙之(1977-),男,陕西西安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