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個在劇場中常見的現象是,一個主角談論到現在生活的一些困擾,導演首先帶領主角演出此刻的困擾,並在此刻的困擾中引出一些特定的情結,然後回到主角的過去經驗中最早或 印象特別深刻的一個與此情結有關的記憶,將此記憶演出,當主角重新經驗這個過去經驗並在這個過去經驗中有所完成後,再回來面對原先提到的現在困擾時,通常都能以較成熟而有效的方式或態度來因應現在的困擾,彷彿原本的情結就此消失。此處的問題在於,一個能從小一直沿續到大的情結,除非是特別嚴重的事件如親人死亡,否則應該是累積了許許多多的經驗,才會形成一個重要的情結,因此怎麼會在只解除了一次的過去經驗,就能有如此明顯的改變?是否在劇場上所呈現的這個過去經驗其實對主角而言,是有關情結的一個隱喻或儀式,與其說主角是在演劇中完成了他的過去經驗,不如說是主角在劇場中象徵性的完成了一個修通的儀式,而這個儀式對主角的問題解決提供了一個隱喻式的改變方向,一個累積了三十年的憤怒在劇場上用一個小時的時間,完成了一個象徵的或隱喻的宣洩憤怒儀式,造成了主角的改變;或是主角其實是難以直接面對現在困擾中的憤怒,故在演出過去經驗的過程中間接宣洩掉現在的憤怒,符合隱喻的基本功能:用間接的方式解決當事人難以直接面對的問題。
二、心理劇技巧與引喻的關係
心理劇中的許多技巧其實都具有隱喻的功能。例如一位主角談到他的父母時常吵架,令主角感到心煩與擔心,主角非常希望父母能夠和好,因此時常介入父母的爭吵中,幫忙勸架。有時導演會運用雕塑技巧及鏡子技巧呈現,讓父親輔角與母親輔角相格約二公尺面對面站立,二人各自握拳並以食指指向對方,形成一個相互指責且心理距離遙遠的雕塑,接著請主角的替身站在父母中央,試圖伸出雙手想要拉近父母間的距離,然後運用鏡子技巧請主角站在一旁觀看這個父母與小孩三人間的關係雕塑,此時隱喻的力量開始出現,主角將在這個父-母-子的三人關係看出,(A)父母間的距離遙遠,使主角無法同時拉到父母二人,象徵著父母的關係可能不是主角可以改變得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