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張力的團體過程的意義。McClure建議,使用團體隱喻的步驟為:
1、領導者指出要作為隱喻的故事。
2、連結故事與欲討論的團體情境,以故事做為對此刻團體狀況的回饋。
3、請成員思考該故事的意義。
4、領導者說明該故事的意義。
肆、隱喻與心理劇
一、心理劇本身是否就是一種隱喻?
在心理劇中,當一位主角演出他的故事時,那些與主角故事有關的人往往並不在現場,而是由團體成員所扮演的,例如當主角要探討的是與父親的關係時,則在劇場上將是主角對著「假」的父親,在一個「假」的情境中講出心中的「真」話,而結果卻是有「真」的治療效果。這是怎麼一回事?筆者認為,這樣的現象反映出,或許一個人的所謂未完成事件,或是情結,在形成之初是與當時的事件有關,但當一 旦形成了情結或未完成事件,則此情結或未完成事件就變得可以與當時的情境脫離,而獨立存在,於是在劇場中,所遇到的是假的父親也好,空椅也好,都只是一個象徵性的客體,主角只是藉著這個客體來完成個人未能充份經驗的經驗,即這個客體在此刻是真是假並不那麼重要了。而劇,成為主角內心經驗的部份再現,這再現具備了隱喻的功能。
另一個在劇場中常見的現象是,一個主角談論到現在生活的一些困擾,導演首先帶領主角演出此刻的困擾,並在此刻的困擾中引出一些特定的情結,然後回到主角的過去經驗中最早或印象特別深刻的一個與此情結有關的記憶,將此記憶演出,當主角重新經驗這個過去經驗並在這個過去經驗中有所完成後,再回來面對原先提到的現在困擾時,通常都能以較成熟而有效的方式或態度來因應現在的困擾,彷彿原本的情結就此消失。此處的問題在於,一個能從小一直沿續到大的情結,除非是特別嚴重的事件如親人死亡,否則應該是累積了許許多多的經驗,才會形成一個重要的情結,因此怎麼會在只解除了一次的過去經驗,就能有如此明顯的改變?是否在劇場上所呈現的這個過去經驗其實對主角而言,是有關情結的一個隱喻或儀式,與其說主角是在演劇中完成了他的過去經驗,不如說是主角在劇場中象徵性的完成了一個修通的儀式,而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