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段子说:自从得了精神病,整个人精神多了。话固然幽默,但恐怕很少有人会自己承认在心理上有问题,并因此去寻找医生解决。毕竟,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总是充满着挫折和不确定因素,在升学、求职、升迁等诸多方面,面对激烈的竞争,很多人觉得“鸭梨山大”。但大家没有因此找心理医生的习惯,反而更喜欢从书里去寻找解释。因此,当健康书、励志书火了之后,心理自助类图书市场也迅速发展起来了。
成都商报记者昨日在市内一家书店看到,有关此类的书琳琅满目,有的关注男女双方从恋爱到婚姻再到为人父母期间的心理健康问题,有的探讨幸福密码如何排解生活中不时出现的挫折感,还有的以趣味为噱头,总结出“蝴蝶效应”、“青蛙现象”、“鳄鱼法则”等现象。
心理专家资源抢手 争夺越来越激烈
书业权威调查机构开卷公司的报告显示,近两年青少年心理自助、女性心理自助图书种类在增加,这类图书也是市场增长速度最快的品种之一。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心理学编辑部主任于彬说,国内大众会遇到很多现实的问题和困惑,希望寻求解答或者解脱的方法,与此同时国内的大众心理学普及程度相对发展缓慢,这为出版提供了很大的空间。
销售数据可以证明这类图书的火爆,北京大学出版社之前推出了一本大众心理读物《心理学是什么》,销量很快就达到12万册,还有不少读者与出版社积极互动,在来信中表示希望在这本书的基础上了解心理学的分支内容。北京大学出版社此后还将大众心理学作为品牌的一个分支细细经营。而重庆大学出版社的心理图书板块也有一个统一的名字——“鹿鸣心理”,其中除了大众心理读物,还包括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心理图书,如《自我训练:改变焦虑和抑郁的习惯》、《改变自己:心理健康自我训练》、《羞涩与社交焦虑》等,这类书在市场上很受欢迎。
相对来说,这类心理自助的图书,多少还难以脱离学究气息,它们大多是以心理学知识为依托的实用性、普及性读物,这类书所提供的指导多是专业性的。比如《升华幸福的心能量》中的文章出自李子勋、杨凤池、张怡筠等知名心理学家之手。而《幸福多了40%》是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集20年体验写成的一本书,该书在国内出版半年就得以重印。
大众心理读物市场虽然正在壮大,但是真正的佼佼者还没有出现。于彬表示,目前市场上的大众心理图书很多都是从国外引进并翻译的,还有少部分属于拼凑编撰出版,能够真实扎根于专业知识,并反映本土心理问题和反映中国人特有的心理需求的优秀作品和作者都相对缺乏。另一位出版人也担心,国内原创作者太少,心理咨询工作的收入本身就很高,稿费无法与其抗衡,在这种情况下,作者资源的争夺肯定会越来越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