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他的社会心理学在当代美国,“许多人认为斯金纳是至今仍活着的、最著名、最有影响的心理学家”。斯金纳最初的兴趣并不在社会心理学,但他的操作强化原理却被引入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中,并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和争论。
斯金纳(B.F.Skinner,1904—1990)于1931年以反射行为的研究获博士学位。1936年,他到明尼苏达大学任教,二次大战后又转到印第安纳大学任心理学系的教授和系主任。1948年开始,斯金纳在哈佛大学担任心理学系的教授。
斯金纳的主要著作有《有机体的行为》(1938)、《科学与人的行为》(1953)、《沃登第二》(1948)、《超越自由与尊严》(1971)。后两本书使斯金纳成为美国家喻户晓的人物。
在哲学方面,斯金纳深受实证主义的影响。他自己明确宣称他的思想观点的形成受了马赫、彭加勒、布里奇曼和罗素等人的启示。在心理学方面,斯金纳除了受到巴甫洛夫和早期行为主义的影响外,桑代克工具性条件反射的研究也给了他重要启迪。
一、操作行为与操作条件反射
斯金纳把行为分成两类:反应和操作。反应行为是由先行刺激所引发的,是一种“应答型”行为,无条件反应和巴甫洛夫式的条件反应就属于这种行为。操作行为则没有明确的先行刺激,似乎是自发的,日常生活中的大多数动作与活动都是操作行为。反应行为由刺激控制,而操作行为则由结果控制。
斯金纳认为两类行为导致两种不同类型的条件反射。反应行为导致“反应性条件反射”(respondent conditioning),操作行为导致“操作性条件反射”(operant conditioning)。前者同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是一致的,后者则同桑代克的工具性条件反射(instrumental conditioning)相类似。
二、建立操作条件反射的原则
斯金纳阐述了建立条件反射的两个原则:(a)任一反应若有强化刺激尾随其后则有重复出现的倾向;(b)强化刺激可以是增强操作反应速率的任何事物。
例如把一只饿鼠放在实验用的笼子中,老鼠可能表现出多种行为,如乱窜、尖叫等。而一旦触到一根实验者有意设置的杠杆,则有食物落下。经过多次尝试后,老鼠便学会了按棒的行为,即建立了操作条件反射。在这里,食物促使了按棒行为的重复,因而具有强化刺激的性质。
动物的学习过程如此,人类的学习亦遵循这个过程。如婴儿牙牙学语,偶尔发出一声“妈”,母亲就会高兴地抱起来吻孩子一下。实际上,婴儿并不是有意识地叫“妈妈”,但母亲的吻却给孩子带来温暖。久而久之,婴儿便学会了叫妈妈。这里,孩子的操作行为是“妈”音,母亲的亲吻是强化刺激,孩子学会叫妈妈就是操作条件反射的建立。
操作条件反射建立的原理可以应用于许多场合。例如,为了消除一种不良行为,仅需要找到对需要校正行为的个体具有强化作用的刺激物,然后等待理想行为的出现。当个体作出不良行为时就不给强化,而个体表现理想的行为时则给予强化。通过这个过程,不良行为逐渐消失,而理想行为则得以巩固。
斯金纳认为,操作强化的原则可以应用于人格发展领域。在他看来,人的特性同他的强化史是一致的,在人身上保留下来的即是那些受到强化的东西,所谓的人格不过是一组反映强化史的行为模式。
把这些原则扩展到社会文化的传递和社会规范的延续里,就可以解释文化和社会规范为什么具有连续性。假如一个民族具有特定的文化及社会规范,并有一套判断的价值观念,当一个新的个体进入其中时,他所表现的行为若符合该民族的社会规范和价值体系,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