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体心理学中,父母的两个品质对发展安全感和凝聚自我是很关键的。第一个是镜像(mirroring,镜映)――理解和接纳。关注的父母传递对孩子的感受的深切欣赏。他们暗示“我能理解你的感受”证实了孩子的内在经验。父母也提供理想化的模型。孩子相信“爸爸妈妈是最棒的,我是他或她的一部分”,这为自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良好的环境中,孩子建立起基本的安全感,在确认父母的力量时也获得了一些力量。
从心理动力学的观点,家庭的命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人格的早期发展。如果父母是成熟健康的成人,家庭也会是快乐和谐的。
行为障碍又是如何发展的呢?
经典的精神分析理论认为,症状是患者所做出的处理无意识冲突和焦虑的努力。冲突和焦虑通常都是压抑的冲动将要出现的信号。随着精神分析强调的重点从内驱力转向客体关系,核心的问题也由俄狄浦斯情结和压力的内驱力转向幼稚的依赖和自我发展不完整。客体关系中因恐惧引发的逃避,始于童年早期,如今被认为是心理问题的根源。关系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儿童会把对一个人的印象归于另一个人,发展出扭曲的感知。弗洛伊德称之为“移情”。另一些人观察到类似的现象,称之为替罪羊,分裂的交易,融合,非理性角色任务,共生,家庭投射过程。这些都是根据Klein的概念投射认同变化而来的。
投射认同是一种主体感知客体的过程。当客体包含有主体人格中不受欢迎的成分时,就会引发客体作出与主体感知相一致的反应。与投射不同,投射认同是一个真正的互动过程。不仅仅是父母把他们的焦虑投射到孩子身上,孩子的表现也进一步验证了父母的恐惧;这样孩子可能被蔑视或成为替罪羊,但他们也满足了攻击性冲动。例如青少年通过不良行为实现了他们自己无所不能的幻想,并受到家庭的微妙的强化,避免了表现出与父母感知不相一致的反应及被父母拒绝的恐惧;同时父母可以避免与一定冲动相关的焦虑,体验到被替代角色的满足,并依然通过对孩子的惩罚表达了这些推动力。内在的心理冲突外在化,父母在表现超我,对孩子的反应是对自己本我的惩罚。父母反应过度的原因,是他们害怕自己的冲动。
父母不能接受孩子是与他们相独立的个体。这导致严重的心理障碍。一个双胞胎的母亲,自己患有便秘,却给两个儿子用灌肠剂。
分化不好的孩子在青春期面临一个危机:独立的压力与幼稚的依恋相冲突。结果是继续依恋或者激烈反抗。但青少年的反抗是对未解决的依恋需要的一种反应,因为他们还没有为建立成熟的关怀做好准备。在他们骄傲的自我确认背后,这样的个体却对依赖有着很深的渴望。当他们结婚后,他们可能寻找稳定的赞同者或者自动拒绝任何影响,或者兼而有之。
当谈到婚姻的选择时,精神分析师断定爱是盲目的。弗洛伊德写道,恋爱时我们会在理想化的基础上,将所爱的人作出高度评价,判断力下降。坠入爱河反映了自恋力比多的泛滥,于是我们爱的对象当作是我们自身未实现的理想的替代品。我们的自我身份也在理想化伴侣的映照下闪闪发光。
更复杂的婚姻关系在于,我们学会了隐瞒自己的需要和感受以赢得对方的赞同。孩子们压抑他们的感受,是担心自己的感受会导致父母不再爱他们。Winnicott将这一现象称之为“虚假的自我”。极端的形式是,虚假自我导致分裂的行为;即使不太严重时也会影响到选择配偶。他们在渴望取悦对方的求爱期,都会表现出最好的一面。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