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像是她的咨询老师“像空气一样的存在”。遗憾的是,韦老师没有及时地抓住之一感觉。
戏剧性的事件发生在第五次咨询。预约的时间是一个星期二的上午九点,但是,就在前一天,另一所大学的心理咨询同行打电话来,要韦老师去他们学校做一次临时安排的演讲,时间也是星期二上午。韦老师全然忘了跟阿晶的预约,就答应了。第二天的演讲结束后,她才想起来跟阿晶的预约,但已经太晚了。当天下午,怀着极大的内疚,她打电话到阿晶宿舍表示歉意,并提出再约一个时间,阿晶的反应很平淡,说约就约吧。于是下一次的咨询就定在了两天之后的那个下午。
更不可思议的是,到了那天下午,韦老师又一次忘记了跟阿晶的预约时间。直到在家里晚饭吃到一半的时候,她才突然记起这件事情来。她想,以前从来没有过这样的错误,而这回竟然在一个人身上犯两次同样的错误,肯定有什么东西在起作用,但我却不知道。这饭是没法吃下去了,放下筷子,去用冷水洗了洗脸,稍稍稳定了一下情绪,就去打电话。这次电话不是打给阿晶的,而是打给她的指导老师孙医生的。孙医生是一位私人开业的心理治疗师,具有很丰富的临床经验。韦老师在咨询中遇到什么问题,就会去找他。韦老师跟孙医生约了一个见面时间。
见面之后,韦老师向孙医生介绍了阿晶的情况,在讲到自己两次忘记咨询的时间时,她哭了。孙医生没有安慰她,他知道,对于韦老师这样一位有责任心的咨询师来说,连续两次犯这样的“低级错误”,她绝不会轻易就原谅自己。她暂时需要眼泪,需要用眼泪冲洗掉心里的内疚感。
当然,仅仅有眼泪是不够的。这样的专业上的“错误”,必须放在专业的背景上来看。在韦老师停止哭泣之后,孙医生试图把这两次错误跟阿晶的情况联系起来。也就是说,是阿晶的什么样的特质那么容易地使咨询师遗忘她?孙医生问韦老师,你对阿晶的总的感觉是什么?
韦老师听到提问,没有马上回答。孙医生也就等着,一句话也不说,他知道,调动韦老师的感受,比讲多少心理学的理论都重要。过了一会儿,韦老师断断续续、自言自语似地说: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