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实验者的指示语、房屋内的各种陈设、夹糖的那本书的装璜、颜色、尺寸、位置等等。除了上述三种因素外,这一学习过程还必须涉及报酬或强化问题,如果没有糖果作为寻找的报酬或强化物,这个儿童就不可能继续随后的尝试,因而学习过程无法继续进行。“如果某种反应之后报酬随之而至,线索与这种反应之间的联结就得到加强,因而到下次时……这种反应就更容易出现。这种线索—反应之间的联结就是学习的本质。”
学习过程所涉及的四个因素都具有社会或文化的性质。就驱力来讲,人有两种类型的驱力。即固有的驱力和习得的驱力。固有驱力是人生来就有的,是人通过遗传而获得的,如饥、渴、性、疲劳等等,这些驱力可因满足而返于不活跃状态,但绝不可以完全消失。如饥饿的人可因饱餐一顿而减少了饥饿的驱力,但我们绝对不能使他永远不再产生对食物的需要。
习得的驱力对行为的影响较之固有驱力有更重要的意义。这样一些驱力是以固有驱力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如愤怒、内疚、权力、欲望、顺从、支配、对某些异性的偏爱等等。这些驱力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通过后天的经验习得的,带有浓厚的文化色彩。就上述实验说来,那个女孩可能是在饥饿驱力的推动下寻找糖果,但更有可能的是她对糖果的偏爱。糖果成为儿童喜爱的食物,是社会文化造成的,因为不同的文化之中,儿童所喜爱的食物各不相同。
线索的社会或文化性质是显而易见的。在前述实验中,实验者的指示语、房屋内的陈设、书籍等都是文化的产物。另外,在其他情景中,下课铃、餐馆招牌、交通灯等都可以成为学习的线索,这些线索是文化的,即都是社会的产物。
反应也可分为固有反应和习得的反应。固有反应是有机体保存自我的最基本的反应方式,初生婴儿的反应方式即是如此。随着经验的积累,儿童的反应方式逐渐复杂化,即在固有反应基础上建立起习得反应。如遇红灯停车、烈日炎炎的夏天带上太阳镜等等。这些反应都具有社会的特征。事实上,我们的反应方式总是反映了社会或文化的标准。
报酬的作用在于使学习过程持续进行。若除去报酬,学习过程的吸引力减少,已习得的反应就会逐渐消退。产生实验消退现象。因此,报酬的作用在于强化已习得的反应。我们可以发现每一种报酬都是社会的产物,都带有深深的文化烙印。
报酬具有强化作用,但强化作用并不仅仅局限于报酬。米勒和多拉德接受了弗洛伊德有关人有减低驱力、消除紧张倾向的思想,认为驱力的减少同样具有强化作用。如恐惧是一种习得的驱力,因为恐惧的对象往往是中性的,其威胁性是社会或父母赋与的。减少恐惧感对个体来说本身就是对自己躲避恐惧对象的报答,因而可以强化自己的躲避性行为。而这类强化是后天习得的,因而也是社会或文化的产物。
二、社会学习与模仿
米勒与多拉德认为,模仿是一种社会学习,如语言或言语的获得就是通过模仿而形成的。语言的模仿过程即为一种社会学习过程。这种学习过程离不开报酬或强化,是以强化为其基础的。
模仿有三种表现形式,即相同行为、仿同—依附行为和翻版行为。
相同行为(same behavior)。相同行为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在面对同一情境时,所做的相同的反应。例如遇红灯则止步,看到别人欢呼也跟着欢呼。这些人可能彼此并不相识,但他们都学会在特定环境下,或遇到某种刺激时,采取相同的行为反应。
仿同—依附行为(matcheddependentbehavior)。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