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转学的原因,莫过于换了生活的城市,或是家长认为某个学校更好,所以强迫孩子转学。但是,细心的家长也会发现,孩子转学后的心理状态很不好,对于新学校无法适应。那么,孩子转学不适应怎么办呢?
"进校学习的第一天,英语课上,老师让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我因为当时没读受到老师的批评,从那以后,我看到英语老师总会害怕,总担心老师会批评他;我感到过去学校的老师很好,现在学校的老师都很凶;我害怕所有老师,感到最害怕的是老师当着同学的面批评他;并且我觉得现在学校的学生都很优秀,而自己比不过他们;一个学期中,我只知道两个新同学的名字,我老感觉胸闷、憋得慌,我想回原来学校读书……"
这是八年级同学方林的自述,据班主任反映:方林八年级时从农村初中学校转到我校后,第一学期常请病假,断断续续来校上学时间不满50天,每周一不是迟到就是不上学。第二学期开学第一天一切正常,但第二天早上,犟在校门口不肯进去,勉强"请"进教室后哭了一天,中饭吃不下,手冰凉。第三天依然如故……
据了解,方林是家中独子,父亲是驾驶员,母亲是农民。方林从小由祖辈带大,祖父母在农村务农。祖辈及母亲的教养方式为溺爱型,只要孩子有一点不舒服,其母亲也要陪孩子在家,并满足他各种要求。体弱多病,未上过托儿所,经常哭闹着不愿离开家长,因此常常在家。进入初中后一切正常,但平时不太说话,与同学交往正常,比较文静,学业在班级中为前十名,曾担任过小队长。
方林初次走进心理辅导室时,手冰凉,脸苍白,泪未干,紧闭着口,愁眉苦脸,不敢正视任何老师,一谈到我校教师既感到紧张,眼泪会滚出来,身体发抖。回答老师提问时不愿开口,即使偶尔说话声音也很轻。方爸爸说:第一学期,早晨上学前,孩子常说胃痛,到处就医,均无效,经医院证实无器质性问题,属心理问题,于是在期末时,曾到区咨询中心咨询过。有时候,上学路上还很好,但一到校门口就缠着妈妈不愿进去,孩子想回原来学校读书。家长考虑:若把孩子调回原校,估计孩子会一切正常,但由于各方面因素,还是希望孩子能正常上学。
初步分析,造成方林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诱发事件:迁居、转学、遭老师批评。
2、自身因素:性格上有遗传及环境所致的缺陷,内向、退缩、敏感、脆弱、自卑,交往能力不强,环境适应性差,对长辈特别是母亲的依赖性太强。
3、学校因素:教师对插班生的心理状况了解不够,一开始未予以足够的关心,却给予了严厉的批评。
4、家庭因素:家庭教养方式存在问题,母亲及祖辈对孩子过于溺爱;母亲的性格比较柔弱与敏感,因此,孩子的问题与母亲的易感素质也有关。
于是,针对这些原因,我首先与班主任探讨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办法。通过谈话,班主任终于了解到孩子产生的问题与自己的疏忽有一定的关系。因此,她表示将主动与孩子接近,经常到孩子家家访,给与他更多的关爱,以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同时,她将发挥学生集体的作用来消除当事人的不良情绪。
紧接着,召开任课教师会议,并达成共识:全体教师应多关心他,尽可能不批评他,要努力改变教育教学方法,为全体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同时,引导同学们主动在课间找他玩,与其交流谈话,多发现他的优点并鼓励他,从而使其树立信心,消除自卑与不安全感,并与新同学建立友情;鼓励他穿上小交警服,参加中队的安全小卫士轮流值日活动,并有意安排在每周一;鼓励他参加假日小队活动……
另外,引导家长改变教子观念,联手进行教育与训练。
首先,在交流中寻找家庭教育中的问题。在与当事人父母的谈话中,辅导员又一次深切地体会到,孩子的问题与父母本身的问题及其教养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为此,辅导员把事先复印好的一些有关学校恐怖症的研究资料给家长看,并且在谈话中尽可能引导他们自己说出自己在教子方面的问题。
其次,明确学校做法,探讨矫治方法,争取家长和当事人的配合。经讨论,家长认识到了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表示愿意做到:A、坚持把孩子送到学校,除非孩子住院;B、接送人由母亲改为父亲;C、在一段时间内避免与原学校同学接触,以免触景生情;D、双休日多带孩子到我校的儿童乐园玩,孩子喜欢放风筝,可带他到学校的大操场上放,届时还可以约他的同学一起来玩。
渐渐地,方林有了这样的感觉: "我心情好多了,觉得其实事情已经过去了好久,不必整日为此难过";"我渐渐地觉得我校也蛮好。好玩的活动还挺多的,我开始有点喜欢这个学校了。""尽管有时候还是会一个人感到很难过,但自己意识到后就学着控制这种情绪,不让它泛滥。"在辅导开始的几周里,他有意回避教师的目光,言行举止依然有些紧张,五周过去后,他已经能面带笑容地正视每一位教师,并轻松地与老师交谈,一切恢复了正常。当教师尝试着就他所犯的一个错误批评他时,他已能够正确地对待了。后来,他与老师成了朋友。他比以前开朗多了,经常在班级里能听到他的笑声,原来他还挺活泼、聪明的。
该个案的辅导过程基本完整,辅导方法比较准确。不足的是,在使用支持性心理干预进行帮助的过程中,对关系的调动方面运用不够自然,使求助者一度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对辅导效果有一定的影响。
孩子原本在一个熟悉的学习环境中,突然转学到一个陌生的环境,是需要一个慢慢接受的心理过程。此时,家长和教师一定要多关注转学孩子的心理健康,帮助他们适应新的学习环境,融入课堂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