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目的
心境是一种使人的整个活动都染上某一种色彩的、微弱而又持久的情绪状态。心境有积极与消极之分,积极良好的心境有助于提高效率,克服困难;消极的心境则使人消沉,降低工作效率。
心境的动力平衡理论认为:个体往往倾向把他们心境状态的水平维持在稳定的特质水平上,这一过程称为心境的“动力平衡模型”。心境的动力平衡理论阐明了心境的平衡机制与失衡机制。心境与体育活动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他们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对一个人的身心状态起着调节作用。单次体育活动的短期影响,如一次活动前后的紧张、焦虑、抑郁、愤怒和混乱等的变化明显地与锻炼活动本身相联系。有研究表明:不同类型强度的体育活动对心境变化有明显的影响,同一活动在不同阶段对心境亦有影响。本研究通过考察技能学习期间,被试在不同学习阶段心境的变化,帮助体育教师在教学的不同阶段,掌握学生变化的特点,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即有利于运动技能的形成。
研究对象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附属中学,初二男生16名,他们篮球的基础水平及体育基础相似,学习篮球一传球、接球、运球、三步上篮技术组合。
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法,(用BFS心境量表,该量表由武汉体育学院姒刚彦博士翻译,武汉体育学院科研所情报室罗君安复译校对,经黄志剑与姒刚彦等人的两次检验,具备良好的信、效度,可以在国内使用),实验法:实验程序:在学习期间每周进行两次心境测试。在每次测试中,分课前和课后两次测试被试的心境状态。测试时,课前测试选择准备开始上课之前;课后测试在学生上课结束后立即完成。教学计划为每周上两次课,一个半月,6周共12次课,一次课时间为1小时。数理统计法。
研究结果
被试在学习期间,不同阶段的心境分数表明了学习不同阶段心境变化及其趋势。学习期间课前的心境状态从心境变化曲线可以看出;12次课前的心境变化趋于一致,说明课前被试的心境保持在一定水平。
学习期间课后的心境变化从心境变化曲线可以看出:第一次课后,被试的心境状态分数为18.22,心境状态朝良性发展,在第三次测试时达到第一个低点,第四次稍有回升,第五次课结束后,降到最低点,然后慢慢回升,在第八次课后心境状态恢复。以上结果表明:在第一、二次课后,被试通过学习新技术,产生新鲜感,在上有获得的感觉,所以心境朝良性发展:在第三次课后,由于内抑制不精确,知觉的准确性较低,动作掌握不连贯,不能顺利完成技术动作,心境朝负性变化,心境量表的分值降低,同样第五次课结束后,心境分值降到最低,一个人对活动结果的不同认识,往往导致不同的心境状态,由于此时被试掌握技术动作不熟练,课后的自我反馈及自我评价是消极的:随着练习次数的不断增加,从第六次课到第八次课被试的心境朝良性方向发展,在第九次课又出现一个低点,主要是由于教学计划要求被试把所有单个技术动作组合起来进行练习,被试在上又有一个学习和适应的过程,心境分数稍略降低,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动作过程的方式逐步固定化,能较连贯地完成技术动作,课后的心境分朝良性发展;到学习期结束,心境状态超过第一次课前的水平。主要是被试通过一个半月的学习,学习了技术,掌握了技能,在产生愉悦感、兴奋感,增强了自信心。
主要结论
本研究证实了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心境变化不同,但总趋势是朝着良性方向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心境的动力平衡理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