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同样有价值的。
你可能会反驳说“如果我要求,别人可能是为了我好而给我,并不是真心要给。”确实有这种可能,相对来说,这个要来的安抚也可能是真诚的,别人也可能本来就想给你安抚,却因为脑中的父母指令“不要主动给别人安抚”而没有给。你可以和别人核对这个安抚的给予是否出于真诚,也可以拒绝“丢来的软糖”而要求一个真诚的安抚。
练习:在四人一组的小团体中,一个人练习向别人要求安抚,另外三个人则提供所要求的安抚,在真诚愿意给的时候给予,如果不愿意给则对要求的人说“我现在不想给你这个安抚。”不需要做任何解释。三分钟到的时候,要求安抚的人分享刚才的体验。然后换另一个人当要求安抚的人继续做同样的练习。
如果只有独自一人想做这种练习,可以写下至少五个自己想得到却很少向别人要求的正面安抚,可以是口语的、非口语的、或是混合的,在一个礼拜内,至少向某一个人要求这五个安抚,如果得到了就向对方谢谢,如果没有得到,就以成人自我状态询问对方为什么不愿意给。
这个练习的目的在于有没有去要求安抚,而不在于要求后有没有得到,如果自己所列的项目都练习了,就好好给自己一个安抚。
安抚图
麦肯纳(Jim McKenna)设计出安抚图(stroking profile),藉以分析一个人的安抚型态,有点类似杜杰克以自我图来分析一个人的功能性自我状态。
步骤:见图一,以直觉画出各种安抚型态(给予安抚,接受安抚,要求安抚,拒绝给予安抚)的频率,每一项中分别标明正面的和负面的情形,向上表正面的频率,向下表负面的频率。
正面的安抚
Always
Very frequently
Frequently
Often
Seldom
Never
给予安抚 接受安抚 要求安抚 拒绝给予安抚
Never
Seldom
Often
Frequently
Very frequently
Always
负面的安抚
图一 安抚图
图二是一个安抚图的例子,这个人很少给予别人正面的安抚,较常给别人负面的安抚,他很常接受、要求别人给予正面的安抚,很少得到或要求别人给予负面的安抚,她经常拒绝给别人所期望的正面安抚,但很少拒绝给别人负面的安抚。和这个人相处你的感觉如何?
图二 一个安抚图例
练习:画出自己的安抚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