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PLOS ONE》打了个嗝,全世界的科学家都将跟着震一下。对于一个小型的期刊来说,文章发表量在一个月内突然下降,多少会引人侧目,也许是一些不能预期的原因使然-也许天公不作美、也许主编进度落后、也许某些作者没有立马更新的稿本……也许是种种其他因素。但是如果同样的情况发生在规模甚大的期刊身上,比如发生在光2013年就刊载了叁万一千篇研究报告的《PLOS ONE》,“也许”这样的偶然就不再能够解释这个现象了。有可能全世界都刚好是坏的天气吗?有可能五千多个期刊的主编都在进度落后吗?几个慢动作的作者可以造成的影响更将是微乎其微。《PLOS ONE》玩的是大手笔的生意,在这样的体系内如果发生了足以让人注意到的衰退,这暗示的绝对不只是随机的走势,而是结构上的动摇。
在2014年,《PLOS ONE》的发表產量衰退了百分之十二,从1月份的3019篇降低至2月的2657篇。在这短短只有28天的一个月内,362篇研究报告跳槽。但同样的时间点,2013年的研究发表平均上升叁个百分点(2367篇到2427篇),2012年更是增加百分之叁十(1292篇至1679篇)。
根据五百篇发表在2014年2月《PLOS ONE》的研究论文,统计的结果显示从投稿到发表平均需时的中位数是151天,换句话说,研究成果大约在延迟五个月的审稿后方能公开,而且有一半左右的投稿文章将经过四到六个月的审查。文章发表延迟主要受到审稿速度的影响,也就是投稿到接收的阶段-这段延迟期的平均中位数是111天,也就是将近四个月,加上接受到刊登的平均中位数也才35天。
所以2012年的影响指数是衰退的原因吗?发表各个期刊影响指数的期刊引用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在去年的6月19日公布。根据投稿的日期,百分之八十七(435至500篇)的研究报告是在《PLOS ONE》公布影响指数后才投稿。投稿日期的中位数是去年的9月5日。即使新影响指数广泛流传需要几週的时间,大部分的科学家早已知道(或者只是还没查)《PLOS ONE》去年的硕果。
简单来说,科学家们开始倾向投稿至高水平的期刊。虽然统计资料不能完整支持这个假设,但是《PLOS ONE》去年11月到12月刊载量增加五个百分点(2904篇至3041篇)、在1月时跌落一个百分点(剩3019篇)。当然,如果《PLOS ONE》在今天的影响指数仍然保持在4以上,未来的趋势将难以断言,但实在没有看到其他能够解释刊载量衰退的理由了。
科学家们很介意期刊影响指数,而《PLOS ONE》自己发表的分析结果也指出影响指数是《PLOS ONE》吸引大家的主因。如果这样的统计分析反应的是眾多科学家投稿的洪流,那结果显示高水平的中高级期刊是新欢,而《PLOS ONE》将是旧爱。《PLOS ONE》 2013年的影响指数(将于2014年6月公布)预期将会下跌[1],也许我们现在看到的是数据正是投稿外流的开端。(PanSci)
[1] James Hardcastle, Research Manager of
the Taylor & Francis Group, predicts PLOS ONE’s 2013 Impact Factor will be
between 3.1 and 3.2.
链接:
http://scholarlykitchen.sspnet.org/2014/03/07/plos-one-output-falls-following-impact-factor-dec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