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福棉花糖实验(Stanford Marshmallow Experiment)是斯坦福大学Walter Mischel博士1966年到1970年代早期在幼儿园进行的有关自制力的一系列心理学经典实验。在这些实验中,小孩子可以选择一样奖励(有时是棉花糖,也可以是曲奇饼、巧克力等等),或者选择等待一段时间直到实验者返回房间(通常为15分钟),得到相同的两个奖励。根据该实验范式,后来还出现了对象为成人的相似实验。这个实验的最初目的是研究为什么有人可以“延迟满足”(Deferred gratification)而有人却轻易放弃。但在后来的研究中,研究者发现能为偏爱的奖励坚持忍耐更长时间的小孩通常具有更好的人生表现,如更好的SAT成绩、教育成就、身体质量指数,以及其他指标。然而现在有疑问提出,自制力,而非战略策划能力(strategic reasoning),是否是影响行为的因素之一。
2014年四月的journal Animal Behavior将实验对象变为乌鸦。一般观点认为,鸟类可能缺乏对任何冲动的控制力,但实验结果却与此相反,实验发现乌鸦不仅能够控制自己的冲动,还会选择在何种延迟满足上控制自己,做到像成人和小孩一样去等待一段时间。
为了测试乌鸦的耐心,研究人员首先提供给乌鸦几样喜欢的食物,并指出对不同事物乌鸦的喜爱程度。在之后的交换实验组中,研究人员先提供乌鸦一样食物,延迟等待几秒到几分钟的时间后,乌鸦可以选择用这样食物(面包)换取别的它们更喜欢的食物(香肠),或是换取更多的相同食物(更多的面包)。
在另一个加倍实验组,延迟的时间变为间隔固定的。如果乌鸦能够控制自己,它们将在实验后获得四倍相同食物的奖励。如果不能控制自己,实验员就不会提供任何奖励食物。
结果发现,在交换实验组,乌鸦表现了对质量更好更喜爱食物的很强的忍耐力。乌鸦会用一块面包迫不及待的交换一点香肠,而不是两三块面包。而在加倍实验组,乌鸦却没有任何忍耐力,选择享用食物而非等待。
甚至有些乌鸦的延时满足时间长达10分钟,这与之前用鸽子、鸡和鹦鹉为实验对象证明鸟类没有忍耐力的实验结果相左。不仅如此,作者Friederike Hillemann还表示,实验的乌鸦是定期喂食的,所以它们等待是自愿的而非挨饿所致。Hillemann还说,未来的研究将测试灵长类动物对这两种任务的反应,看看它们是否也存在着相似的偏好。
虽然众所周知,在野生环境中,对食物的等待往往意味着机会的失去,在等待的时间里,食物很可能离开飞走。但像乌鸦这种在自我控制方面具有优势的社会动物,可能会从中受益。实验也说明,可能鸟类已经进化出能够评估情况,选出最好的选项并约束自己不当行为的能力。
剑桥大学认知心理学研究人员James Thom,也表示这一实验,为人类和动物的选择机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比较点,对心理过程的加工有更好的认识。(MIND Guest 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