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婚恋心理 > 婚姻家庭 > 为什么孩子笔下的妈妈不再“慈爱”?

为什么孩子笔下的妈妈不再“慈爱”?

来源:互联网   
人气:

好几年前,有这样一则新闻,一项小学生作文竞赛中,不少孩子笔下的妈妈不再“伟大”、“慈爱”,而是成了“变色龙”、“母老虎”、“河东狮吼”……当时就有专家指出,望子成龙心态是造成母亲焦虑现象的元凶,也正因为此母亲正在成为社会和家庭矛盾的焦点。 当时间来到2010年,我们发现,母亲的焦虑远远不止这么一丁点。幼儿园小朋友的母亲焦虑孩子会不会被拐骗、被绑架、被反社会人士莫名其妙地砍杀;小学生的妈妈担心孩子被绑

好几年前,有这样一则新闻,一项小学生作文竞赛中,不少孩子笔下的妈妈不再“伟大”、“慈爱”,而是成了“变色龙”、“母老虎”、“河东狮吼”……当时就有专家指出,望子成龙心态是造成母亲焦虑现象的元凶,也正因为此母亲正在成为社会和家庭矛盾的焦点。

当时间来到2010年,我们发现,母亲的焦虑远远不止这么一丁点。幼儿园小朋友的母亲焦虑孩子会不会被拐骗、被绑架、被反社会人士莫名其妙地砍杀;小学生的妈妈担心孩子被绑架甚至撕票;初中生的妈妈焦虑孩子会不会承受力太弱、会不会一个不高兴就玩一把自杀或者被牵涉进艳照风波;剩女的母亲焦虑年过30的女儿万一真的一辈子嫁不出去,还会不会像现在这般没心没肺……

母亲从局部焦虑转向全面焦虑

关于母亲焦虑的表现,几乎每个人都不缺乏深刻认知。母亲属于这么一种人,她们———往往跟父亲相反———很少掩饰自身的焦虑甚至乐于把这种焦虑表现出来,试图用琐碎的、忧心忡忡的、循环反复的传达方式将某种忧患意识、危机意识传染给子女。随着整个中国社会城市化转型的加剧,母亲焦虑的次数越来越多。

“假如把时间往前推三四十年,那个年代母亲的焦虑要轻得多。在当时的集体化语境中,每个人都有很强的社会角色,包括孩子也被定义为革命事业的接班人,家庭概念被弱化。孩子不完全属于父母,还属于革命事业,属于接班人。他们今后的成长、工作、住房等等,国家都会承担很大一部分或者说几乎被国家所限定,所有的责任并不完全压在父母身上。”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社会学教授于长江比对当下后指出,随着社会转型及市场化的深入,国家放手,孩子的社会角色被消解,完全归入到父母的名下,“全责”概念持续冲击母亲脆弱的神经。

深圳市公共艺术中心主任孙振华也承认,上世纪90年代以前,母亲的焦虑多带有强烈的社会性色彩,重视群体利益,忽略个人和家庭的利益。“孩子能不能成为社会有用的人,能不能顺利接革命事业的班”,焦虑背后所隐藏的期待也是宏大叙事式的。“改革开放后,出现了一个回归,人们从社会性诉求中解放出来,人的天性、母性得到极大释放。集体性焦虑演化为个体更日常化、伦常化的焦虑,偏偏社会提供的支持包括心理和技术上的支持非常缺乏,家庭往往要扛起养育子女的全部责任,母亲们在焦虑中显得特别无助。”

关键字标签:慈爱笔下妈妈孩子
我的态度:

点击图片更换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陆才可发布评论
查看完整更多评论...以上网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相关文章推荐

美文推送

最新美文

哪些话能讨得婆婆心?

婆媳问题,一直是每一个家庭感到头疼的问题,由于人与人的性格千差万别,各...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