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创造良好的环境是进行环境教育的关键
经过多年的观察,我发现大多数教师对于环境的创设大多采取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态度:如用水粉涂上整块墙,画上自认为具有欣赏性的图画,这根本起不到教育的作用。
在环境的创设上我主张废物利用,注重幼儿的参与性及墙饰的可变性,起到一定的教育作用,例如:在创设幼儿认识四季变化规律和特点时,可采用变、留、添、减的方法,表现树木在四季中的变化,让幼儿用色纸折出桃花贴于树干上表示春天到了;随着气候的变暖,让幼儿取下桃花,添上叶子,表示夏天枝叶茂盛;秋天到了,可以让幼儿捡来落叶表示秋天树叶变黄飘落的情景。这样,四季的景色在幼儿的积极参与中不断变化,促使幼儿更主动的关注环境、关注四季。
重观赏、轻教育是大多数教师布置墙饰的误区。记得我们班有两块墙面,一块用硬板纸封塑好(用胶带纸),一块是用泡沫订好,这两块地方虽不好看,但它却是幼儿最感兴趣的地方、最关注的地方,因为它即具教育性,又最贴近幼儿的生活。这两块版面,一块用于活动的照片展示,如:上常识京剧课前先把有关京剧脸谱的剪板贴于上面,引起幼儿兴趣;世界杯来临之际,我们抓住时机,让幼儿回家自己剪有关的图片资料,自己贴于上面,即增强了幼儿的参与性,又唤起了他们对世界杯的注意。我们班的泡沫版块,一般与节日、活动相联系,如“植树节”后我们把活动留影贴于泡沫上,让手工制作的“小树苗”贴于旁边,培养了幼儿爱护小树的情感。“国庆节”的爱祖国教育把幼儿旅游的留影贴于版块中感受祖国的伟大、美好,加强了幼儿爱祖国的情感。反之,如果让幼儿在两年时间面对同一幅画,这可以说是环境资源的极大浪费,也无法真正实现环境教育的功能。
二、把环境教育渗透到各学科当中
有计划、有目的的利用教育活动时间对幼儿进行环境教育也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在计算教学中,用青蛙捉害虫让幼儿计算,并告诉幼儿青蛙是人类的好朋友,可以保护它在常识教育中,让幼儿认识空气、水、植物、动物的同时,渗透环保教育,让幼儿初步了解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认识水时,除了组织他们玩水,观察水的性质,知道水会流动,水的用处外,还引导他们更深层次的思考,如果有一天没有水会怎么样?教育幼儿要保护好水资源,要节约用水;在创编故事,讲故事时,多运用“清清的湖水”“树公公的话”“地球妈妈笑哈哈”“不乱扔垃圾”等语句,使幼儿自然而然地受到了环境教育;在美术、音乐等艺术活动中也能渗透环境教育,如《美丽的花》、《可爱的小鸟》、《地球为什么哭了》、《美丽的公园》、《爱护小树苗》、(歌曲)《小燕子》(歌曲)体育教学中的《捉老鼠》等等,都是环境保护教育的好教材,只要我们在这引用教材的基础上,插进去与环境有关的内容,例如,美术课《可爱的小鸟》,以前就是单纯教幼儿画鸟,现在加上小鸟爱吃害虫,能保护庄稼树木;小鸟会唱歌,羽毛又漂亮,在天空飞来飞去,多优美!所以小鸟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要爱它,保护它。增加了这些内容之后这不就是很好的环境教育教材吗?歌曲《小燕子》让幼儿在优美的音乐中了解燕子的体型、翅膀、嘴等基本特征外,更重要的是向幼儿讲述燕子的捕食本领和感受燕子的辛勤劳动,让幼儿知道燕子怎样除害,保护庄稼的。教师在组织参观、游览中及时对幼儿提出行为上的要求,如:不损坏公物,爱清洁,不折花草树木,幼儿懂得道理后,不仅自己不会折花、树木,还会制止别人不对的行为。在日常生活中,对幼儿进行环境教育,要从身边做起。如发现教室里有纸片、果壳要自觉捡起放在垃圾桶里;在园内的草地上捡落叶,给班里的花草浇水,用废纸盒、可乐瓶、碎布头等废弃物做成各式玩具。把环境知识、环境情感、环境行为等方面自然地融合贯穿在一起,对孩子们产生积极有效的教育效果。
三、在德育中渗透环境教育
要使幼儿初步树立起牢固的环保意识,就必须加强有关环保道德的内容:日常生活中的轻拿轻放、不大声喧哗、要节约用水、爱护图书、不折花、不乱涂画墙壁等。在教学生活中,我发现幼儿的意识有,但却不牢固,或者说由意识转变为行为可不容易,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说到但却做不到。
记得一次在手工活动后,教室里纸屑满地爬,一片狼籍。于是我任命每组一位小组长,负责自己组的地面、桌面干净,六组幼儿进行比赛看哪组幼儿最爱干净。经常性的督促幼儿进行这项比赛,教室的环境真的干净了不少。
我班幼儿还有一个坏毛病,就是不爱惜纸、乱扔纸,不管好纸、坏纸、手工纸、作业纸拿来就扔,扔了就跑,针对这一现象,我想出了相应的办法。一次我在幼儿早上入园时布置了一个作业,让幼儿把今天的废纸全部扔在一个空的垃圾筒内,就这样幼儿陆陆续续跑来跑去的慢慢扔,到了下午离园时垃圾筒已经满满的,再也扔不进一张纸了,我便说:“小朋友,你们说纸是谁造出来的?”“工人叔叔。”“他们造纸辛苦吗?”“辛苦。”一个个幼儿瞪着眼睛用稚嫩的声音回答道。“那我们来看看今天我们班的小朋友扔了多少工人叔叔辛辛苦苦造出来的纸。”说着,我从垃圾筒中拿出几张废纸,“你们看,还有全新的,为什么要扔呀?”“因为它的角落里头有一点撕破了。”王一涵用手指着破处站起来说。“是你扔的吧,但你张纸还有很多用处呢,谁知道?”“可以把它贴起来画画”“可以用它折飞机”“可以用它写数字”……小朋友争先恐后的站起来回答,我看着我一涵,他难为情的低下了头。我又说:“一涵小朋友知道自己错了,那其他小朋友呢?你们看我们一个班的小朋友一天就扔了这么多的垃圾,如果其他班的小朋友也象我们一样,那今天我们幼儿园的垃圾是多少,全世界的垃圾呢?所以小朋友以后一定要尽量减少垃圾,保护我们的环境。”听了之后小朋友都似懂非懂的点了点头,后来慢慢的,我发现我班幼儿再也不会乱扔垃圾了。
幼儿是祖国的未来、人类的希望,把环保教育的着眼点放在幼儿身上是有现实和深远的意义的。培养幼儿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初步养成可持续发展所要求的生活、学习和行为习惯,使幼儿初步养成探求精神、全球意识、主人翁意识以及对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责任心,这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继续长期、细致地工作。
[ 本帖最后由 ahaself 于 2008-6-27 12:19 编辑 ]
经过多年的观察,我发现大多数教师对于环境的创设大多采取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态度:如用水粉涂上整块墙,画上自认为具有欣赏性的图画,这根本起不到教育的作用。
在环境的创设上我主张废物利用,注重幼儿的参与性及墙饰的可变性,起到一定的教育作用,例如:在创设幼儿认识四季变化规律和特点时,可采用变、留、添、减的方法,表现树木在四季中的变化,让幼儿用色纸折出桃花贴于树干上表示春天到了;随着气候的变暖,让幼儿取下桃花,添上叶子,表示夏天枝叶茂盛;秋天到了,可以让幼儿捡来落叶表示秋天树叶变黄飘落的情景。这样,四季的景色在幼儿的积极参与中不断变化,促使幼儿更主动的关注环境、关注四季。
重观赏、轻教育是大多数教师布置墙饰的误区。记得我们班有两块墙面,一块用硬板纸封塑好(用胶带纸),一块是用泡沫订好,这两块地方虽不好看,但它却是幼儿最感兴趣的地方、最关注的地方,因为它即具教育性,又最贴近幼儿的生活。这两块版面,一块用于活动的照片展示,如:上常识京剧课前先把有关京剧脸谱的剪板贴于上面,引起幼儿兴趣;世界杯来临之际,我们抓住时机,让幼儿回家自己剪有关的图片资料,自己贴于上面,即增强了幼儿的参与性,又唤起了他们对世界杯的注意。我们班的泡沫版块,一般与节日、活动相联系,如“植树节”后我们把活动留影贴于泡沫上,让手工制作的“小树苗”贴于旁边,培养了幼儿爱护小树的情感。“国庆节”的爱祖国教育把幼儿旅游的留影贴于版块中感受祖国的伟大、美好,加强了幼儿爱祖国的情感。反之,如果让幼儿在两年时间面对同一幅画,这可以说是环境资源的极大浪费,也无法真正实现环境教育的功能。
二、把环境教育渗透到各学科当中
有计划、有目的的利用教育活动时间对幼儿进行环境教育也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在计算教学中,用青蛙捉害虫让幼儿计算,并告诉幼儿青蛙是人类的好朋友,可以保护它在常识教育中,让幼儿认识空气、水、植物、动物的同时,渗透环保教育,让幼儿初步了解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认识水时,除了组织他们玩水,观察水的性质,知道水会流动,水的用处外,还引导他们更深层次的思考,如果有一天没有水会怎么样?教育幼儿要保护好水资源,要节约用水;在创编故事,讲故事时,多运用“清清的湖水”“树公公的话”“地球妈妈笑哈哈”“不乱扔垃圾”等语句,使幼儿自然而然地受到了环境教育;在美术、音乐等艺术活动中也能渗透环境教育,如《美丽的花》、《可爱的小鸟》、《地球为什么哭了》、《美丽的公园》、《爱护小树苗》、(歌曲)《小燕子》(歌曲)体育教学中的《捉老鼠》等等,都是环境保护教育的好教材,只要我们在这引用教材的基础上,插进去与环境有关的内容,例如,美术课《可爱的小鸟》,以前就是单纯教幼儿画鸟,现在加上小鸟爱吃害虫,能保护庄稼树木;小鸟会唱歌,羽毛又漂亮,在天空飞来飞去,多优美!所以小鸟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要爱它,保护它。增加了这些内容之后这不就是很好的环境教育教材吗?歌曲《小燕子》让幼儿在优美的音乐中了解燕子的体型、翅膀、嘴等基本特征外,更重要的是向幼儿讲述燕子的捕食本领和感受燕子的辛勤劳动,让幼儿知道燕子怎样除害,保护庄稼的。教师在组织参观、游览中及时对幼儿提出行为上的要求,如:不损坏公物,爱清洁,不折花草树木,幼儿懂得道理后,不仅自己不会折花、树木,还会制止别人不对的行为。在日常生活中,对幼儿进行环境教育,要从身边做起。如发现教室里有纸片、果壳要自觉捡起放在垃圾桶里;在园内的草地上捡落叶,给班里的花草浇水,用废纸盒、可乐瓶、碎布头等废弃物做成各式玩具。把环境知识、环境情感、环境行为等方面自然地融合贯穿在一起,对孩子们产生积极有效的教育效果。
三、在德育中渗透环境教育
要使幼儿初步树立起牢固的环保意识,就必须加强有关环保道德的内容:日常生活中的轻拿轻放、不大声喧哗、要节约用水、爱护图书、不折花、不乱涂画墙壁等。在教学生活中,我发现幼儿的意识有,但却不牢固,或者说由意识转变为行为可不容易,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说到但却做不到。
记得一次在手工活动后,教室里纸屑满地爬,一片狼籍。于是我任命每组一位小组长,负责自己组的地面、桌面干净,六组幼儿进行比赛看哪组幼儿最爱干净。经常性的督促幼儿进行这项比赛,教室的环境真的干净了不少。
我班幼儿还有一个坏毛病,就是不爱惜纸、乱扔纸,不管好纸、坏纸、手工纸、作业纸拿来就扔,扔了就跑,针对这一现象,我想出了相应的办法。一次我在幼儿早上入园时布置了一个作业,让幼儿把今天的废纸全部扔在一个空的垃圾筒内,就这样幼儿陆陆续续跑来跑去的慢慢扔,到了下午离园时垃圾筒已经满满的,再也扔不进一张纸了,我便说:“小朋友,你们说纸是谁造出来的?”“工人叔叔。”“他们造纸辛苦吗?”“辛苦。”一个个幼儿瞪着眼睛用稚嫩的声音回答道。“那我们来看看今天我们班的小朋友扔了多少工人叔叔辛辛苦苦造出来的纸。”说着,我从垃圾筒中拿出几张废纸,“你们看,还有全新的,为什么要扔呀?”“因为它的角落里头有一点撕破了。”王一涵用手指着破处站起来说。“是你扔的吧,但你张纸还有很多用处呢,谁知道?”“可以把它贴起来画画”“可以用它折飞机”“可以用它写数字”……小朋友争先恐后的站起来回答,我看着我一涵,他难为情的低下了头。我又说:“一涵小朋友知道自己错了,那其他小朋友呢?你们看我们一个班的小朋友一天就扔了这么多的垃圾,如果其他班的小朋友也象我们一样,那今天我们幼儿园的垃圾是多少,全世界的垃圾呢?所以小朋友以后一定要尽量减少垃圾,保护我们的环境。”听了之后小朋友都似懂非懂的点了点头,后来慢慢的,我发现我班幼儿再也不会乱扔垃圾了。
幼儿是祖国的未来、人类的希望,把环保教育的着眼点放在幼儿身上是有现实和深远的意义的。培养幼儿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初步养成可持续发展所要求的生活、学习和行为习惯,使幼儿初步养成探求精神、全球意识、主人翁意识以及对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责任心,这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继续长期、细致地工作。
[ 本帖最后由 ahaself 于 2008-6-27 12:19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