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家长抱怨:“我们的孩子越来越不好管了,你说什么他就偏不做什么。”“有时候你刚要说话他就非常烦气,不愿意听你说下去。”这类情况大多是孩子的逆反心理造成。一提到逆反心理很多家长都有一个误解,认为逆反心理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反应,所以要消除孩子的逆反心理就要解决孩子的认识问题,这种认识和做法恰好是不科学、不正确的。因为逆反心理并非不健康的心理。其实,逆反心理是人适应外在环境的一种正常的心理机能。在家庭教育中,孩子以反向的态度和行为来对待父母的劝导、说教常常是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或探究未知事物的强烈欲望。也就是说,是我们的家长使用了不正确的教养方式对待孩子,才引发了他们的逆反心理。所以要想改变孩子的逆反心理状态,首先应该改变的恰好不是我们的孩子而是我们家长自己。在家庭教育中最常见的逆反心理有三种情形:
1、自我价值保护逆反。人的自我价值是一个热爱生活、追求生活意义的心理根基。任何一个人都不能接受这样一种状况,即自己无价值地生存在社会上。当一个人的自我价值受到影响和损害时。自然地会进行自我价值的保护,在态度或行为上抗拒外界的劝导和说教。我们把这种逆反心理称作“自我价值保护逆反”。而我们做父母的在家庭教育中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不顾及孩子的自尊心,不管在什么场合,不管在场的人多人少,也不管什么人在场,只要见到孩子的毛病甚至只是家长主观猜测的毛病,就劈头盖脸一顿训斥。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你的批评是正确的,也会使孩子感到大大地丢了“面子”,自我形象和自我价值受到了不应有的贬低和损害。另外有的家长还经常爱在外人的面前“谦虚”地评论自己的孩子:“我们这孩子学习成绩总也上不去,脑瓜子跟我一样象个榆木疙瘩,不开窍,没啥出息!”父母对孩子的贬低和否定具有强烈的刺激性,会在他们的心灵里留下难以愈合的精神创伤。心理学上把这种精神创伤称作“未完成事项”,它有时会在相当长的时期里干扰孩子在学业和事业上取得成功,甚至影响他们一生的生活质量。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为了让孩子抬起头来走路,做一个充满自信的人,家长一定要抛弃这种不科学、不文明的教养方法。否则孩子必然会关闭自己的耳朵,关闭自己的心房,阻断和父母心灵上的沟通。这个沟通一旦被封闭,代际之间不能进行真诚的交流,那么再好的教育内容也难以发生作用了。
2、超限逆反。超限逆反是指机体在过度接受某种刺激之后所做出的逃避反应。这也是人类出于自然本能的一种自我保护性的心理反应。其实这是一个十分易懂的常识。我们任何人接受某种刺激(乃至是向往的刺激)都是有一定限度的。家庭教育中,常常是父母的苦口婆心引发了孩子强烈的越限逆反。例如:一个高三年级女学生的妈妈为了给孩子安排一个舒适安静的学习环境,特意在学校附近租了一间屋子,每天为孩子做饭、洗衣、陪读,照顾备至。然而没多久,这个女学生竟然常常产生要把妈妈赶走的冲动性念头。有一些家长经常盲目地对孩子进行许多大而空的说教,孩子已经太熟悉了,即使你的话真的有道理,你一开口他就反感。超限逆反的情绪状态使学生无法保持积极情绪专心学习,这也正是那位女生面对妈妈的“关心”却感到特别苦恼的原因。青少年均要求家长尊重他们独立意识。
3、禁果逆反。禁果逆反心理指的是,理由不充分的禁止反而会激发人们更强烈的探究欲望。众所周知,这种心理反应又被称作“潘多拉效应”。这也是来自希腊神话:宙斯神严格禁止别人偷看他的魔盒,然而他的侍女潘多拉却由于好奇心终于偷偷地打开了宙斯的魔盒,结果将一切灾难和不幸降到了人间。宙斯严厉的禁止反而激发了潘多拉探究秘密的强烈欲望。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中,对孩子沉重的期望和担心经常会促使家长使用“禁止”武器,诱惑他们作解禁的努力。例如,现在的青少年学生对于异性间交往的态度一般都比较宽松,又由于中小学生的“早恋”现象一直在困扰着老师和家长,所以有的家长对孩子的异性交往表现得过于敏感和苛求,有时虽然不明说但行动上却在给孩子施加沉重的压力。有个女孩子初中毕业后考上了一所重点高中,她的初中同学都很羡慕她。由于平时在学校住宿,所以她第一次放假回到家里时初中的同学纷纷来到她家听她介绍重点中学的见闻。这本是青春少年最自然、最常见的行为表现,可是女孩子的妈妈却格外敏感,只要有男生独自来家在女儿的房间谈话,这位妈妈就一定要拿着一件尚未织好的毛衣坐在女儿的房间里装作织毛衣的样子,其实她的一双耳朵一直在收听孩子们的谈话。这种拙劣的手段每一次都使女儿感到十分尴尬和难堪。从此她不再盼望放假回家,即使回家也常常是在同学的家里消磨假日的时光,因为母亲那种毫无正当理由的“文明”禁止的行为,实在是一种冰冷粗暴的精神刺激,伤害了一个少年的自尊、刺痛了一颗纯洁的心灵。这大概是我们许多真心疼爱孩子的父母所没有想到的吧!至于有些小学和初中学生的家长,只要一看到孩子的考试成绩不好就立刻提出“不准再看电视,不准再踢足球,不准再找同学玩……”等一连串禁止要求,就更不应该了。这种不顾孩子心理发展特点和情感需要的简单粗暴的做法常常会适得其反,因为孩子不是没有情感的知识机器,绝不可能只靠简单的命令就使孩子按照父母的指令不断地“生产”出优秀的学习成绩,也更不可能成为全面发展的各类人才。
运用科学民主的方法去建造一架代替沟通的心灵之桥,才能使成长中的儿女把父母视作自己信得过的良师益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