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话人:岳晓东(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现任教于香港城市大学)
采访者:陈蕴敏(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2001级硕士研究生)
偶像崇拜自有合理性
陈:在搜狐上键入“F4“,相关网页竟达14万左右,这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F4走红的程度,请问您是如何看待现在青少年中存在的这一狂热追星现象的。
岳:从心理学来讲,这是青少年过渡期的表现。青少年时期最重要的特点是从父母、教师的监控、教育和管制之下过渡出一个独立的人格、一个不断学会自我决策的过程,这当中需要对一些遥远人物的依恋和认同来强化自我,也就是说在这个时候,父母不再是崇拜的人物了,老师也不是了。追星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虚幻的感觉,却也有它存在的合理性。
青少年偶像崇拜的核心问题是认同、依恋,还有模仿学习。青少年时期追星是很普遍的,为什么现在F4这么疯狂?因为F4体现了青少年所渴望的一种人格状态:有钱、有貌、有反叛精神、有风度,对青少年来说,这是一种理想的状态。
偶像的商品性决定被模仿性
陈:据报道,太原一中学少数中学生模仿F4的行为,被师生们称为“春秋五霸“。
岳:所有的偶像本质上都是商品,偶像的成功在于市场开拓,这是现代偶像和原始偶像的最大区别,现代偶像背后都有巨大的经济效益。跟小燕子不同,F4的出炉有精心的市场策划和操作,通过四个年轻人的行为塑造、人物塑造开拓巨大的财源市场。对青春偶像剧,投资者绝不是为了故事,而是为了故事所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F4很成功,他们现在的广告铺天盖地,他们的一切都具有经济效益:他们的照片、服装,他们推销的一切,这是很成功的市场操作。
陈:现在的问题是年轻人会不会去模仿他们的行为?
岳:当然会了。整个偶像崇拜的行为就是社会学习,F4从他们的服装、发饰、形象、行为、生活方式都是模仿的榜样,“春秋五霸“不就是如此吗?偶像崇拜是一面镜子,它反映出来的是你个人的感受、思考的方式。在成年人看来,F4有什么了不起,不过是暴发户,一夜间就成名,呼风唤雨;可是年轻人呢,他觉得不得了,绝对是自己模仿、认同的偶像。个人的选择完全跟你选择服装、选择吃菜、选择生活方式一样,很难统一的。
青春偶像提供恋爱坐标
陈:我有个朋友也很喜欢F4,只是因为他们长得都很帅,对此您怎么看?
岳:青春偶像崇拜的一个重要功能是为崇拜者提供一个恋爱选择的指标,女性可以将F4视为白马王子、梦中情人,就是说你所喜欢的人你可能没法确定,但是F4的出现给你提供了一种坐标,你就可以按照这四个人去选择你喜欢的人,男性也如此,通过偶像的落实,比如你喜欢巩俐那种人或是张曼玉那种人,这是一种指标作用。
陈: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喜欢F4的人当中,有许多是大妈级的人,甚至痴迷得让人不可思议。
岳:如果她们喜欢是因为情节安排得好的话,那可能她们喜欢这个剧本,剧本内容高于本人,是看故事情节,而不是看人物;某些大妈级的喜欢F4,是不是勾起了她们内心的某种缺憾?
偶像终是过渡性的人物
陈:您是不是觉得对青春偶像的崇拜不必过于苛求?
岳:对,这要看你怎么引导。偶像是过渡性的人物,是你成长中的里程碑,美好不美好是自己的体验,但是不管怎么说,这是你人生中所关注的一个人物,他对你的成长起了某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学校和家长与其加以否定不如加以引导。我认为应使青少年淡化对偶像的顶礼膜拜,强化对偶像的榜样学习。通俗地说,以F4为例,引导孩子不看他们剧中暴力的、性随便的一面,而是看个人成功的一面,谈其成功前艰苦的一面,谈他们的奋斗历程,转移孩子的关注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