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成长心理 > 亲子心理 > 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

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

来源:互联网   
人气:

1995年以来,著名教育专家、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先后主持了中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发展与教育、中国城市独生子女教育模式、杰出青年的童年与教育、向孩子学习、21世纪教育四大支柱的理论与实践、当代中国少年儿童发展状况调查、中小学生意外伤害的处理与防范等多项课题研究。目前,他正在主持一项国家级课题――少年儿童行为习惯与人格关系的研究。“雪化了,变成什么?”一个孩子回答:“变成了春天!”这个回答是多


1995年以来,著名教育专家、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先后主持了中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发展与教育、中国城市独生子女教育模式、杰出青年的童年与教育、向孩子学习、21世纪教育四大支柱的理论与实践、当代中国少年儿童发展状况调查、中小学生意外伤害的处理与防范等多项课题研究。目前,他正在主持一项国家级课题――少年儿童行为习惯与人格关系的研究。

“雪化了,变成什么?”

一个孩子回答:“变成了春天!”这个回答是多么富有想像力,又是多么富有艺术性。可居然被判为零分,因为标准答案是:“雪化了,变成水。”

“树上有五只鸟,被人用枪打死一只之后,树上还剩下几只鸟?”

一个孩子回答:“还有三只。”老师愕然:“怎么可能?”孩子解释:“爸爸被打死了,妈妈吓跑了,剩下三个孩子不会飞。”这是一个充满情感的回答,又是一个极现实的回答。可是,不符合标准答案。

在经历了无数次“标准答案”的教训之后,孩子们学乖了,学会死记硬背,学会了“从不提问”,久而久之成了胆小如鼠的“分数机器”!

――说到这里,孙云晓的脸色十分凝重。他说,他的眼前浮现出一幕可怕的景象:

生机盎然的田野里,百花争奇斗艳,野草自由生长。突然,一台又一台巨型的推土机隆隆开来,将百花野草连根儿铲掉。随后,又开来一台台庞大的轧路机,将蓬松的土地轧得平整坚硬。然后,造出一座座所谓的城市,摆出一束束的假花,却标榜“现代”和“一流”。

“这不就是我们经历过的教育吗?岂止于教育?我们生活中的一切都‘应试化’了。”

“爱”代替不了教育

“我长这么大,连火柴都很少划,家炊都不会,更何况野炊?

不是我们不想干,是我们不会干,长这么大谁让我们野外探险过?“

记:《夏令营中的较量》是你的成名之作,曾经强烈地震动了整个中国教育界,形成了数百家媒体和千百万个家庭长达几年的教育大讨论。现在回头看看,有什么感觉?

孙:负重远行,都是背10多公斤的东西,都是几十公里的路,中国孩子松松垮垮,叫苦不迭;日本孩子纪律严明,咬紧牙关,一直走到头!

宿营生活,日本孩子烧火、炒菜、煮粥,什么都会;中国孩子就没这两下子,只好饿着肚子向领队叫屈。

野外探路,中国家长怕危险,用车把孩子接走;日本家长却鼓励生病的孩子:你一定能成功!

……

这些年来,每当想起这些发人警醒的细节时,我的内心就有一种十分深重的危机感:不是中国的孩子不行!是中国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存在危机!

记:但事实上,中国父母几乎把全部心血都投入到了子女的教育,可以说是“爱到了极点”。在他们的眼中只有“爱”是最重要的,“危机”从何而来?

孙:我先给你讲个故事:在第一届中日夏令营活动中,我问一个13岁的北京男孩:“你们与日本孩子相比怎么样?”孩子摇摇头说:“我们不如他们能干。”我问他为什么这么说,他回答:“遗传呗!我长这么大,连火柴都很少划,家炊都不会,更何况野炊?不是我们不想干,是我们不会干,长这么大谁让我们野外探险过?”

为什么会“遗传”?恰恰就是因为“爱”产生了“危机”。在现实中,“爱”成了许多家长溺爱孩子的代名词,可是又有多少家长能想到这一层呢。

就这样,“爱”成了“基因”,一代一代“遗传”下来:想尽办法让孩子多享福少吃苦,或干脆包孩子一辈子,最终培养出动手能力和风险意识都相当差的新一代。

“听话”如潜伏的癌症

听话的儿童多了,没有独立性,对问题缺少个人见解,甚至对邪恶势力无力抗争,以至人格扭曲,成为“问题儿童”。

记:一直以来,父母、老师表扬孩子最常用的一句话就是:“真是个听话的好孩子!”但你却多次挑战传统教育评价理念,提出:“‘听话’儿童,往往就是问题儿童!”这里似乎存在很大的矛盾。

孙:中国孩子从小听得最多的词儿,便是“听话”两个字,从现代教育的眼光看,我们应当重新审视这种使用频率最高的家庭语言。

很多家长都很喜欢说:“听话!你还犹豫什么?我过的桥比你走的路都多,我说的还有错吗?听我的没错儿,你小毛孩儿懂什么?听话!”

这样做的后果之严重,是人们往往意识不到的,习惯于“听话”的孩子容易失去思想与辨别力,自主性更谈不上。这个问题至今也未引起人们的警觉,更显示出此问题犹如潜伏的癌症一样可怕。

记:这样解释起来,似乎只是强调了单方面的因素?

孙:当然还有另外一个角度,要求孩子“听话”常常是命令式的,“听话”儿童多了,没有独立性,对问题缺少个人见解,甚至对邪恶势力无力抗争,以致人格扭曲,成为“问题儿童”。

比如,某著名大学一位尖子生,从小极为“听话”,从不招惹是非,更不顶撞师长;进大学后,因交朋友出现挫折,竟不声不响地给朋友牛奶杯里投毒,被判刑11年!北京某市重点中学一位保送生――连年的三好生、少先队大队长,因老师一句批评,先割腕后跳楼……当这些悲剧发生时,父母与教师都感到不可思议。

让孩子为过失负责

不论孩子有什么过失,只要他有一定的能力,就应当让他承担责任,这才是现代父母的真正爱心。

记:我们常常听到很多家长这样教训孩子:“说了多少次了,你为什么总是记不住,笨蛋!”很多家长一方面希望孩子“听话”,可一旦孩子有了失误,又喜欢劈头盖脑地冷嘲热讽。所以,隐藏在悲剧背后的往往是教育的失误。

孙:对。一般来说,孩子有了过失的时候,恰好是教育的良机。因为一个人知道自己犯错的时候,内心都有一种要接受惩罚的准备,这是一种心理需求。为自己的愧疚承担责任,取得心理平衡。

但是,很多家长并不知道。比如,当孩子不小心打碎了花瓶或者一不小心伤害了别人的时候,许多父母会责怪孩子说:“你怎么搞的?讨厌!快走,写作业去!”于是,孩子没事了,什么责任也不必负。

父母则又是道歉,又是赔偿。如此一来,孩子怎么可能有责任心?而这恰恰就是父母剥夺了孩子履行责任的机会。

记:在这种时候,应该怎么办?

孙:越是在这种时候,父母越要保持冷静,尽量不要大声训斥,更不要夸大其词恐吓孩子,而应当实事求是讲清道理,明确指出弥补过失的办法。教育不是改造人,是唤醒人,唤醒人内心中沉睡的巨人。

记:这个说法有意思,什么叫做“唤醒人内心中沉睡的巨人”?

孙:当一个孩子犯了错,要惩罚他,首先要肯定他是一个好孩子,再指出他的错误。

比如,对他说你确实很优秀,但是今天这件事,你伤害了别人,你是怎么想的,你怎么办……惩罚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和目的,应该是让孩子为自己的过失负责。

事实上,处理得当,孩子会吃一堑长一智,由此走向成熟,成为一个富有责任感的现代人。所以,不论孩子有什么过失,只要他有一定的能力,就应当让他承担责任,这才是现代父母的真正爱心。

分数应该成为隐私

任何人,都没有资格用分数来侮辱人!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应该提倡在不断体验成功和失败中成长。

记:孩子的压力除了来自家庭的,更多的是来自学校,特别是学习方面的压力。

孙:最可怕的现象就是,学生的考试成绩被按照分数高低排名次,并随意当众公布。

北京一位高三女生就跟我说:“我们的考试就如同家常便饭一样。不光考,还排名次。我们两个文科班共98人,从头排到尾,不仅在班上念一遍,家长会上还要念一遍。这是同学最最害怕的。你说,第98名还有什么信心呢?”

记:但是,老师们认为这样可以给学生压力,促进孩子们的学习。

孙:考试本来是评价教学得失的一种手段,也是教学工作信息反馈的一种手段。教师可以通过考试,检验自己哪些内容教得好,哪些内容教得不好,哪些地方没讲到,从而去改进教学工作。分数是对学生成绩的评价,同时也是对老师教学成果的检验,不是孩子单方面的责任。凭什么把责任全推给了孩子?

经过一年又一年的考试,分数的功能已经无形地异化了。在很多学生的眼中,分数甚至已变成他们挨打受骂、逃学,甚至轻生的迫害工具了。

记:很多学生对分数都已经麻木了,他们只是跟着分数走,把分数看成“荣辱”的标志。

孙:事实上,任何人都没有资格用分数来侮辱人!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应该提倡在不断体验成功和失败中成长。过分注重分数往往就害怕失败,不去冒险,最终一定会忽略了学习的真正目的。

我提倡分数成为隐私,是尊重孩子的表现。很多教育观念先进的国家把尊重学生的这一权利写进法律。在瑞典,把考试成绩公布是种歧视行为,是违法的,教师每次都是把试卷折起来,亲自交给学生或放到他的信箱里。

记:但是,在目前以升学考试为中心的应试教育中,分数是一个关键因素,想把分数变成隐私似乎还非常遥远。

孙:目前的高考制度对中小学教育影响过大,这是不正常的,应逐步调整改变。而九年义务教育是合格教育,是素质教育,不是竞争教育,应该弱化分数的消极功能。

我主张教师不公布分数,但每次考试测验之后,可以表扬成绩突出的学生,指出他们在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上的优点;同时也可以不点名地分析某些学生考不好的原因。这样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学习效果自然会很好。

习惯决定孩子命运

父母不可能也不必成为教育家或心理学家,甚至不必成为教师或教师的助教。如何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关键在于了解孩子。

记:最后,我们还想问一个大家都很关心的问题:作为一个教育研究专家,当你自己的孩子考不好的时候,你是怎么教育的?

孙:我和我的女儿就像朋友一样,经常谈心,我不看重分数,而比较重视做人。孩子有时考试成绩不好,就对我说:“爸爸,你要有心理准备,这次可能有一门要考砸。”我每次都很坦然地告诉她说:“没事,我知道你很努力。等你考完了,咱们在一起分析原因,找出教训。”

记:望子成龙是所有家长的期盼,你比别人更超脱?

孙:其实并不是超脱,而是有的家长把孩子看作自己的私产,把自己没有实现的理想寄希望于孩子身上,而不把孩子看作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独立的价值!

我们最熟悉的话莫过于:“孩子,只要你把学习搞好了,别的什么都不用管。”还有的家长说:“孩子,我知道你今天很苦,但明天就幸福了。”

在这些家长眼里,今天是为明天而活着的,童年就是为以后做大人准备的。这些观念的功利性太强了,忽视了童年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立价值。

记:那你认为在孩子的童年,最重要的是什么?

孙:良好习惯是健康人生之基。俗话说,多高的墙多深的基,根基不牢,地动山摇。搞建筑如此,做人更是如此。

几年前,当几十位诺贝尔奖得主聚会之时,记者问一位荣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请问您在哪所大学学到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这位科学家平静地说:“在幼儿园。”“在幼儿园学到什么?”“学到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事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要仔细观察大自然。”

这位科学家出人意料的回答,直接明了地讲明了儿时养成良好习惯对人一生具有决定性意义。

记:可是,现在的家长千方百计地培养孩子的外语、美术、音乐等多方面的能力,恐怕没有谁想到要专门培养孩子的习惯吧。

孙:这正是当前教育最大的误区。科学家爱因斯坦曾引用过这样一句俏皮话:“如果人们已经忘记了他们在学校里所学的一切,那么所留下的就是教育。”换句话,就是“忘不掉的才是素质”。而习惯正是“忘不掉的”最重要的素质之一。

我常常引用一个例子:北京某外资企业招工,一些高学历的年轻人过五关斩六将,最后一关是总经理面试。总经理说:“我有点急事,你们等我10分钟。”总经理走后,踌躇满志的年轻人围住了老板的大办公桌,你翻看文件,我看来信,没一人闲着。10分钟后,总经理回来了,宣布说:“面试已经结束,很遗憾,你们都没有被录取。”年轻人大惊:“面试还没开始呢!”总经理说:“我不在期间你们的表现,就是面试。本公司不能录取随便翻阅领导人文件的人。”年轻人全傻了,因为从小到大,没有人养成这种习惯。

记:我们常说,坏毛病一沾就上,好习惯难以养成。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应该从哪里入手?

孙:青少年的教育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紧密配合。不过,父母与教师的责任更为直接,也更为重要。教师应重在学习和品德方面,父母应重生活和品德方面。

父母不可能也不必成为教育家或心理学家,甚至不必成为教师或教师的助教。如何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关键在于了解孩子。

其实,任何教育都应以了解教育对象为前提。作为成熟的父母,应当善于与孩子沟通,知道孩子在想什么,在干什么。当孩子做出一些成人难以理解的事情时,父母不是当即质问或训斥,而是平心静气地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思考一下:孩子为什么要这么做?经过这样的思考,父母就容易了解孩子,就能慢慢地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我的态度:

点击图片更换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陆才可发布评论
查看完整更多评论...以上网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美文推送

最新美文

发急症饮食上哪些食物不

发急症饮食上哪些食物不能吃?现在患有发急症的人非常多,这种疾病不但仅危...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