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康复,主要是指医生以某种言行,影响患者的感受、认识、情绪和行为等,以改善和消除患者的不良情志反应,促使其身心康复的一类方法。
主要的做法有:
1.说理开导
病残患者常常伴有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精神情志变化。如初期不了解病情时,或是过程中病情发生变化时,皆容易产生紧张、忧愁、消沉、悲伤、烦躁、焦虑、恐惧等心理。甚至有些患者认为自己已成了社会、家庭的负担,还会产生绝望、厌世的心态。这些不良的情绪,极易加重病情,直接影响到康复的治疗效果。因此,作为医生应善于巧妙地运用语言工具,通过耐心细致的说理开导工作,减轻或消除患者的异常情志反应。如《灵枢师传》指出:“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虽有无道之人,恶有不听者乎?”关于开导的方式有多种多样,或通过解释,向患者说明的前因后果及可能出现的转归,让患者对有个正确的认识,端正态度,解除顾虑;或给予积极的安慰鼓励,使患者精神振作,克服悲观、低落的情绪,树立起战胜的信心;或是以科学的态度、充足的信心,向患者保证许诺,承担责任,以消除患者的疑虑、忧愁。
2.情志相胜
这是学独特的调摄情志康复疗法。是指医生根据五脏情志相胜理论,利用语言、行为、事物等各种手段,激起患者的某种情志变化,以克制或纠正其病态情绪的方法。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这些原则为以情制情的五行相胜理论奠定了基础。后世医家结合临床实践,对此进行了阐发和应用。如《医方考情志门》说:“情志过极,非药可愈,须以情胜。”张子和在《儒门事亲卷三九气感疾更相为治衍》中更进一步提出:“悲可以治怒,以怆恻苦楚之言感之;喜可以治悲,以谑浪亵狎之言娱之;恐可以治喜,以恐惧死亡之言怖之;怒可以治思,以污辱欺罔之言触之;思可以治恐,以虑彼志此之言夺之。”在历代医书中,记载了众多以情制情的案例,或逗之以笑,或惹之以哭,或激之以愤,或揶之以悲,因势利导,使患者积郁得以发泄,从而畅遂情志,病体霍然。当然,在具体使用情志相胜疗法时,最好要注意取得患者家属的配合,并掌握好治疗的时机和患者对情志刺激的敏感程度,选择适当的方法,以避免太过或不及。以悲胜怒:即以悲哀苦楚的言行对忿怒气盛、情志亢奋的患者进行感化,并指出忿怒的不良后果,使其气消而怒息。当患者始悲时,可鼓励其痛哭一场,以发泄胸中的郁怒之气。
以喜胜悲:对悲哀过度所致的忧郁悲哭证、脏躁证等,可以喜悦的方法进行开导,使其心中欢快,重新振作精神。如用轻松浪漫、妙趣横生的语言和滑稽可笑的表情、动作,引起患者心情愉悦,甚至哈哈大笑,从而消除悲哀,起到以喜胜悲的效果。例如讲故事、说笑话、听相声、看滑稽戏等,皆能发挥这种作用。
以恐胜喜:又谓惊恐疗法,一般适用于过喜所致的神情亢奋、喜笑不休及狂躁不已的患者。即通过恐惧手段来收敛耗散的心神,制约其过度兴奋,从而恢复心神功能。
以思胜恐:即对恐惧的患者,通过与之交谈,引导其对问题进行思考和认识,使之产生理智的自控和克制。或用确凿的事实,或假物设喻,使患者的疑团得释,自无恐惧之感。
以怒胜思:即通过侮辱欺罔的言行,激惹患者发怒,以疏通气机,使之心境畅快而思虑得解。常用于思虑太过,伤脾耗神引起的郁证、失眠、癫痫等。
3.避免刺激
病残者因有病在身,心理负担较重,往往容易情绪波动,若再遭受不良的精神刺激,犹如雪上加霜,更易使病情加重或恶化。临床上因忧思抑郁,悲伤太过,忿怒气逆而使病情加重,甚至夺去性命者屡见不鲜。尤其是素有痼疾的患者、风烛残年的老人,更经不起强烈的精神刺激,有的竟在一怒之下诱发真心痛、中风,厥逆吐血而亡;有的因暴受惊恐,冷汗淋漓,二便失禁,神气散失,虚脱而死。不仅如此,病残者长期受到强烈的精神刺激,还可引起并发症,或导致即将痊愈的复发。因此,对于病残者,必须要尽量有效地避免各种不良的精神刺激,医务人员、家庭成员、同事邻里、亲朋好友都应给其生活上的体贴照顾,精神上的安抚劝慰,使之在整个康复过程中处于良好的精神状态,安心养病,安心治疗,促使机体早日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