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了好几次饵加猎物所产生的 反应。转换则发生在莫莉技穷,个案说:“谢谢你试着帮助我。”时。个案离去,莫莉觉得惊讶时,就是所谓混乱的阶段。两人都以自己习惯的扭曲感觉为代价,莫莉觉得沮丧、能力不足,而个案则觉得愤慨。
例二 一个传统家庭主妇来到辅导者面前,述说她的先生经常发脾气,甚至打她和孩子:
辅导者:你为何不告诉他你的感受?
当事人:你什么意思,要我告诉他我的感受,说我怕他?不!不!
辅导者:为何不能呢?
当事人:因为他会笑我,再说,我根本无法打开自己的口这样说。
辅导者:那你为什么不离婚呢?
当事人:不,不,要是我离开他,邻居会怎么说?
辅导者:也许你可以请你先生来这里,我们一起谈。
当事人:不,我想他不会来的。
辅导者:也许你可以请亲戚或朋友跟他谈。
当事人:嗯,你这样说也许是不错。但我想,我先生不会愿意将我们吵架的事告诉任何人的,他一定会很生气的。
辅导者:如果他生气,你也对他生气回去嘛!
当事人:(很生气的)我认为你一点也不了解台湾。在台湾,太太是不能够对先生回话的。(立刻站起来)我想我还是去找别的辅导者好了!
这是很常见的心理游戏角色扮演,在当事人表示"我有麻烦,请你帮助我"的时候,“饵”即出现。而我是个很好的人又想帮助她,于是便是“上钩”。当事人叙述很多她的情况,而我充满创意的给她一些建议,这是“反应”。但每次建议后,她总是说"是的,但是··"表示行不通。而当她推开椅子并责问"你不是一个好的辅导者"时,便是一个“反转”。于是,我开始感觉到“混乱”,她到底要我怎么做?同时也出现了“结局”。对当事人来说,会产生不舒服的感觉。因为,她抱着期望到此来要求帮助,却未达成。她会在内心证明"我是无辜的,世界是无法改变的",这样的谘商过程对当事人是没有任何帮助的。这样的情形可用G公式来分析,也可用交流分析图(图八)来看这情况。当事人似乎用A和辅导者的A做沟通,但其中隐藏一些非语言性(Non-verbal)的意思,证明"你是无用的,根本无法解决这件事"。若辅导者为了"证明自己是个好的辅导者,能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