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毕业了,你在网上发帖:“留在北京还是去二线城市?纠结中。”
“北京”切换成“上海”、“深圳”、“广州”也同样成立。这是时代给我们的不大不小不轻不重的命题。
回答千千万,让我们看几个经典的。
留京派:“北方人只适合北方,北方过得去的城市只有北京。”
“文化氛围好,亚洲第一的图书馆就在这里,随时可以附庸风雅。”
“公园多,适合爸妈养老。”
反对留京的,则说:“风沙太大,买辆车还得限行。”
“想多活几年就去二线,为了下一代你就留北京。”
我的回答是,别人说喜欢不喜欢仅供参考,关键看你是否开心,是否明白什么是心所依归。
“在北京你可以相信梦想”的故事,已经听得太多了。不管是主持人、画家、英语教学专家、企业主,甚至“杰出青年”,励志书总结出相似的路径:出身贫苦,最好是手持放羊鞭长大,来到北京打拼,住地下室,吃方便面,历九九八十一难,笑傲都市之巅。
不过,这样的成功版本,调转过来,是否也行得通呢?如果我们一开始选择的不是这浩渺的所在,不是一千只一万只手臂争相着举起简历,高喊:“我的,我的!”不是这硕大无朋的六环路——以天安门为中心,北京城被摊成一张大烙饼,你只是大饼中,不起眼儿的小芝麻。
我的高中同学牛旦旦,走的便是逆其道而行之的成功路。他当年算失败者,去了一家很普通的高校。后来发奋图强考到华中理工大学读研究生。
硕士读完,读博,给命运翻牌的机会来了。选择有二:一、继续留在华工;二、去中科院读博。
后者,听起来有点让人神往,他悠悠地想着,至少以后可以这样跟后代吹牛:“老子还不是混到北京来了!”但且慢,他的思路及时刹住了车:那儿,适合我吗?我喜欢吗?
北京的宿舍让他却了步,二人一间呢;那房价让他却了步,6000多呢,得穷其一生才能买到;环境让他却了步,出门是乱糟糟的大马路,那时候真的还跑马呢。
相形之下,地方高校的生活才是小知识分子该有的生活呀!一个人住一个大房间,敞亮通透;晚饭后溜达一会儿,便可看见绰约的东湖;房价也不贵,彼时才3000多。再加上导师器重,女朋友恩爱……
他选择留下来。
“燕雀之志”,没出息。你会“哼”一声吧。但他清楚,那浩荡的都市,不适合自己。自己的心性、兴趣和能力,与中等城市、中等工作环境相得益彰。
10年后,轮到我们羡慕他了:130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