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人的身上留下不可磨灭印记的是家庭。”林驰的生活便是这句话的一个最佳佐证。在别人的眼中他似乎是上帝的宠儿,年少得志,成就不凡。但他在家庭生活中的冷漠,却深深刺痛了妻子。而他冷漠性格的根源,却是因为年幼时母亲给了他过多的“爱”。
母亲的爱成了孩子“恐惧”
【正文】林驰与妻子赵影一起来到我的诊室,两人不交一语,没一点夫妻的亲密。赵影向我诉说丈夫的冷漠,除了吃饭睡觉,林驰总是有他的安排。早上忙着上班,下了班不是去健身房就是去飙车,晚上看球赛,好不容易等球赛完了,又说要一个人冷静冷静,考虑生意上的事情。如果赵影给他的办公室打电话,林驰也会很反感,觉得妻子在影响他的工作。夫妻之间一直相敬如宾,赵影只想知道,为什么丈夫这样冷漠?
让妻子无所适从的丈夫
我问道:“您的丈夫
林驰却在一旁冷冷地说:“你知道我喜欢运动,我有很多爱好,我不明白你为什么这么不高兴,难道我不能有一点自己的事情?”妻子赵影马上反驳道:“你总是没有时间跟我在一起,连一起吃个饭的时间都没有,可是却有时间跟秘书在一起,这事搁谁头上能不多想?”
林驰也承认,张影是一个很贤惠的妻子,生活上十分照顾自己,只是太粘人,什么事情都想管,不给人留一点自己的空间。
母亲曾给他过度的呵护
林驰生长在一个优越的家庭中,父亲是一家集团公司的老董,妈妈从得知怀上林驰的那天起就当上了
当林驰一天天长大,越发的活泼可爱,同时也好动、调皮。特别是当林驰开始能够自己走路之后,周围的一切对他来说都是那么的新鲜,都在等待他去探索。而妈妈因为在家当
临床诊断:过分呵护造成“回避型人格”
回避妻子源于家庭教育
林驰,是一个典型的回避性人格,回避性人格很难全身心地去亲近他的配偶,总是有意无意地保持与对方的距离,每当他们感到自己的个人空间受到侵犯时,就会立即退缩,与对方疏远。但是他们的疏远是有限度的,一旦感到有可能失去对方时,他们就会又试图接近对方,使对方陷入困惑之中。
母亲的爱成了孩子“被控制的恐惧”
林驰在成长的过程中,母亲给予了他太多的爱和关注,母亲过分呵护他,生怕他出现意外而过多地限制了林驰的行动。这样,母亲无形当中就关闭了孩子通往外面精彩世界之路。母亲这样做,可能出于爱护孩子的本能,但更可能是出于自己对遭受孩子遗弃的恐惧,和自己对孩子的依恋,她不能忍受与孩子的片刻的分离。林驰成了母亲精神依恋的唯一对象。
善待孩子的“分离期”
孩子的成长需要经历依恋期(0-18个月)、探索期也叫分离期(18个月-3岁)、自我的确认和能力的形成(3-7岁)。有一些过于溺爱孩子的母亲可能在孩子的第一阶段(依恋期)做得较好,可以较多地满足孩子对依恋的需要。但是母亲在第二阶段上往往出现问题。母亲可能过分呵护孩子,生怕孩子出现意外而过多地限制孩子的行动。母亲过度呵护孩子其结果有两种:一种是孩子拒绝回到母亲身边,总是设法与母亲保持一定的距离,逃离母亲的控制。另一种则是虽然人回到妈妈身边,但是情感却对母亲关闭了,即在情感上保持距离。而林驰的母亲对他在“分离期”这阶段的过度呵护也正是造成了他“回避性人格”的原因。
育儿建议:陪伴孩子探索未知世界
爱孩子,放开母亲的手
当孩子的生存环境稳定后,特别是当他们开始能够自己走路之后,周围的一切对他们来说都是新鲜的,都在等待他们去探索。他们的兴趣从如何吸引母亲的注意力逐渐地转向了周围的世界,开始要离开母亲的呵护去探索他的周围空间了,这就是孩子的人生的第二阶段──探索阶段,或称分离阶段(18个月-3岁)。此时的妈妈最需要做的就是,放开手来,陪伴并鼓励孩子探索未知世界。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父亲的爱
“探索阶段”的孩子一方面需要尝试着越来越多的离开母亲身边,从而证实自己日益增长的独立性,另一方面,他们心中充满了对于未知的恐惧和失去母亲呵护的不安全,因此他们同时又要求不断地得到安全感。这是个矛盾的心理要求,父亲的角色这时十分重要,他应当耐心地支持孩子充满好奇的离开妈妈去探索他的周围世界,这个世界可能是客厅、厨房、厕所、门外边、甚至街道、公园等等,当父亲带着孩子离开母亲的视野后,再逐渐地让孩子离开自己。这时候孩子行为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兴致勃勃地从父母身边跑开,但是马上又跑回来,投入母亲的怀抱,然后即刻又离开……,不断重复,不厌其烦。
让孩子知道妈妈在等他们
当孩子一离开父母时,即感受到了不安,特别是当父母不在孩子的视线范围之内时更是这样,他们需要立即回到父母的怀抱中去。这时,一个称职的母亲应该在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地鼓励孩子的“探险”,她对孩子的行为各种冒险行为并不横加干涉,她对孩子显示出的独立倾向没有感到不安,她明白这是孩子成长必需走过的道路,但同时她也明白孩子此时依然需要安全感和依恋,所以她总是让孩子知道:放心地走吧,等你回来时,妈妈还在这里等你,等着听你有趣的“历险记”。
文章录入:汪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