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的女孩小方(化名)从9月份开学后,身体就一直出状况:每天早晨出门前,她总是会恶心、呕吐。妈妈带着她频繁出入儿科门诊,可所有的检查报告都显示一切正常,儿内科的医生最后只能建议她去看儿童保健门诊。
在新华医院的儿童保健门诊内,小方和妈妈遇到了儿保科主任张劲松教授,医生给出了明确诊断:小方患上了“拒绝上学症”。
整个10月,已经成为学龄儿童“拒绝上学”的高峰期。新华医院儿保门诊内,经常可见这样的孩子。
分离焦虑引发病症
拒绝上学,也是一种病。一提起上学,孩子总是会感到恶心、呕吐、头晕、腹痛等,但又在儿科医师处查不出病因。更奇怪的是,孩子如果待在家里,一系列的症状都会消失,家长如果再次命令他上学,孩子就会哭泣、吵闹、焦虑不安,并伴随头痛、腹痛、恶心、呕吐、发热、尿频、遗尿等症状。
面对这样的孩子,家长最初都会带着孩子反复就诊,却束手无策。最后才会转至儿童心理科或者儿童保健科就医。“这就是为什么开学一个月后,才会出现就诊高峰的原因。”张劲松说。
在临床中,孩子产生“拒绝上学症”的原因大多为两种:分离不安和学校恐怖。
小方拒绝上学的病因,来自她的家庭。原来,小方妈妈在外地工作,平时都是爷爷带的。由于爷爷退休前的职业是教师,对小方的管教十分严厉,学习的要求也很高。而妈妈只有在假期里,才会回上海陪伴小方。一到9月1日开学日,妈妈就要离开了。在小方的潜意识里,开学是导致母女分离的原因,她希望自己的“病”,能够把妈妈留在身边。
“心理学称这种现象为分离焦虑。它强调的是亲子关系。小方的家庭在养育孩子过程中出现了非正常现象。”张劲松认为,隔代教养、父母不和(尤其是离异)、家庭暴力等因素,都会让孩子染上“拒绝上学症”。
发病年龄有三个阶段
另一个拒绝上学的诱因是“学校恐怖”。学校里的暴力事件,老师的冷嘲热讽,都会在孩子的大脑留下恐惧印象。一些成人心理学的专家也表示,仅有很少部分的“拒绝上学症”患者会在儿童时期被发现,很多人未得到明确诊治,心理障碍随之带入成人期。“我们在倾听患者讲述的时候,很多都源自小时候的伤害,而学校恐怖占到了相当的比例。”专家说。
张劲松本周接待的另一名患儿就是源于学校暴力。这名男孩找不到发泄途径,就用刀片在手臂上留下印记。“他告诉我,很多同学都在手臂上刻下过刀疤。”
今年新学年开学后,上海曾发生过多起学生自杀事件,张劲松认为,这也许就是“拒绝上学症”的极端表现。
研究显示,“拒绝上学症”发病年龄有三个阶段,且与发生原因密切相关:3至7岁为第一阶段,大都与入托、入学时与父母分离而产生的焦虑有关;9至12岁为第二阶段,主要与学习压力过大、人际关系冲突、更换学校或班级等因素有关;13岁以后更倾向违拗性抵触上学,主要原因包括学习困难、在校遭受欺负羞辱、学绩挫败、友谊危机、师生冲突等。
压力导致疾病高发
“并非所有的孩子都会患上‘拒绝上学症’。”张劲松表示,这种疾病的产生通常与孩子的生长环境密切相关。“拒绝上学症”通常发生在一些胆小拘谨、敏感、易感素质、行为退缩的儿童身上,他们平时常表现为过分拘谨、喜好他人表扬、任性、不善交友、固执等。
造成孩子此类性格的原因,很可能源于父母的期望过高,孩子过分在乎自我形象和自我感受。在遇到困难时,往往会无意识夸大对学校威胁的感受与评价。
“当今社会孩子们受到的压力越来越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拒绝上学的孩子人数正在明显上升。”张劲松说。
在大部分人的眼里,“拒绝上学症”被认为是“特殊人群的问题”,而在儿童心理专家看来,“如果学校、家庭和社会再不重视这个问题,今后可能会有更多的孩子拒绝上学”。
在新华医院的儿童保健门诊内,小方和妈妈遇到了儿保科主任张劲松教授,医生给出了明确诊断:小方患上了“拒绝上学症”。
整个10月,已经成为学龄儿童“拒绝上学”的高峰期。新华医院儿保门诊内,经常可见这样的孩子。
分离焦虑引发病症
拒绝上学,也是一种病。一提起上学,孩子总是会感到恶心、呕吐、头晕、腹痛等,但又在儿科医师处查不出病因。更奇怪的是,孩子如果待在家里,一系列的症状都会消失,家长如果再次命令他上学,孩子就会哭泣、吵闹、焦虑不安,并伴随头痛、腹痛、恶心、呕吐、发热、尿频、遗尿等症状。
面对这样的孩子,家长最初都会带着孩子反复就诊,却束手无策。最后才会转至儿童心理科或者儿童保健科就医。“这就是为什么开学一个月后,才会出现就诊高峰的原因。”张劲松说。
在临床中,孩子产生“拒绝上学症”的原因大多为两种:分离不安和学校恐怖。
小方拒绝上学的病因,来自她的家庭。原来,小方妈妈在外地工作,平时都是爷爷带的。由于爷爷退休前的职业是教师,对小方的管教十分严厉,学习的要求也很高。而妈妈只有在假期里,才会回上海陪伴小方。一到9月1日开学日,妈妈就要离开了。在小方的潜意识里,开学是导致母女分离的原因,她希望自己的“病”,能够把妈妈留在身边。
“心理学称这种现象为分离焦虑。它强调的是亲子关系。小方的家庭在养育孩子过程中出现了非正常现象。”张劲松认为,隔代教养、父母不和(尤其是离异)、家庭暴力等因素,都会让孩子染上“拒绝上学症”。
发病年龄有三个阶段
另一个拒绝上学的诱因是“学校恐怖”。学校里的暴力事件,老师的冷嘲热讽,都会在孩子的大脑留下恐惧印象。一些成人心理学的专家也表示,仅有很少部分的“拒绝上学症”患者会在儿童时期被发现,很多人未得到明确诊治,心理障碍随之带入成人期。“我们在倾听患者讲述的时候,很多都源自小时候的伤害,而学校恐怖占到了相当的比例。”专家说。
张劲松本周接待的另一名患儿就是源于学校暴力。这名男孩找不到发泄途径,就用刀片在手臂上留下印记。“他告诉我,很多同学都在手臂上刻下过刀疤。”
今年新学年开学后,上海曾发生过多起学生自杀事件,张劲松认为,这也许就是“拒绝上学症”的极端表现。
研究显示,“拒绝上学症”发病年龄有三个阶段,且与发生原因密切相关:3至7岁为第一阶段,大都与入托、入学时与父母分离而产生的焦虑有关;9至12岁为第二阶段,主要与学习压力过大、人际关系冲突、更换学校或班级等因素有关;13岁以后更倾向违拗性抵触上学,主要原因包括学习困难、在校遭受欺负羞辱、学绩挫败、友谊危机、师生冲突等。
压力导致疾病高发
“并非所有的孩子都会患上‘拒绝上学症’。”张劲松表示,这种疾病的产生通常与孩子的生长环境密切相关。“拒绝上学症”通常发生在一些胆小拘谨、敏感、易感素质、行为退缩的儿童身上,他们平时常表现为过分拘谨、喜好他人表扬、任性、不善交友、固执等。
造成孩子此类性格的原因,很可能源于父母的期望过高,孩子过分在乎自我形象和自我感受。在遇到困难时,往往会无意识夸大对学校威胁的感受与评价。
“当今社会孩子们受到的压力越来越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拒绝上学的孩子人数正在明显上升。”张劲松说。
在大部分人的眼里,“拒绝上学症”被认为是“特殊人群的问题”,而在儿童心理专家看来,“如果学校、家庭和社会再不重视这个问题,今后可能会有更多的孩子拒绝上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