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是与孩子成长关系最密切的场所。什么样的家庭环境容易使孩子步入歧途?什么样的亲情关系对孩子的成长不利?记者采访了两名正在广西未成年犯管教所服刑的少年,并走访了一些专家
警示录一:沟通障碍让他滑向深渊
母亲“罗嗦”儿逆反
20岁的雷铮(化名)一脸稚气,长得眉清目秀。交谈的话题不很伤感时,他会露出腼腆的笑容。他不断搓着手,4年前,他就是用这双不算粗壮的手,持一把水果刀将一名女的士司机连捅30多刀,致后者死亡。之后,他被判无期徒刑,在广西未成年犯管教所服刑。
雷铮出生于桂北某县一个小镇,5岁时,父母离异,他随母亲生活。为了能使他健康成长,他母亲一直没改嫁。考虑到他缺少父爱,他母亲对他的物质要求,在简单过问后,一般都会予以满足。读到初二时,雷铮便不想上学,离开了校园。
雷母带雷铮到桂林,和女儿同住,并帮雷铮在一个店里找了份工作。雷铮干了半年,因一件小事被辞退。没工作后,雷铮就同一些社会青年玩,整天去网吧。和这些人混久了,雷铮就变了,他将头发染成黄白相间的,穿衣服也与别人格格不入,还常把社会上的朋友带回家玩。为此,母亲没少说他。雷铮觉得母亲罗嗦,就自行在外租房住。
雷铮交往的人更杂了。有时候,他连一些“朋友”是干什么的都不清楚,只知道,这些人没钱时,出去一下就弄到钱了。雷铮的花销多是向母亲伸手,有时怕母亲“罗嗦”,就向别人借。
无钱还债去抢劫
2004年夏天,雷铮老家的一个同学到桂林找他玩。两人花完钱后,开玩笑说,不如去抢钱。雷铮那时刚好有一笔几百元的欠款被催着还,玩笑开着开着,他们就决定去实施。两人便拿了一把水果刀,在一个偏僻的巷子里等机会。
由于是第一次作案,两人都很紧张,从晚上9时徘徊到12时,都没敢下手。凌晨时分,他们见旁边有出租车等客,就选了个女司机下手。当车子驶入一个偏僻的小巷时,坐在副驾驶位的雷铮掏出水果刀索钱,的姐拒绝了。他就捅了几刀,听到坐在后排的同学说“还不够”,他又补了数十刀。两人抢走了的姐的300多元现金和一部手机。
雷铮说,捅人时,他大脑一片空白,抢钱前本来就害怕,捅了人得手后,就更加害怕了。事后,他和同学东躲西藏,看见警车就心惊,人多的地方根本不敢去。一周后,他逃到深圳,但刑警从天而降。被抓后,他反而踏实了。
刚进监狱时,雷铮常做噩梦,常从梦中惊醒。他说,当时只想吓唬人,不想却酿成惨剧。他觉得对不起死去的的姐,非常后悔。
沟通不当是根源
失去自由后,雷铮才觉得母亲把他拉扯大非常不容易,自己弄出这样一个结果,亏欠老人家许多。但说到母亲的教育方法,雷铮始终认为母亲太??嗦,教育方式太生硬,总是想让孩子按照她的意思做事。
雷铮告诉记者,从学校出来后,母亲就觉得管不住他了,只要求他在外不出事。他有什么要求,母亲只要觉得不过分,都会满足。其实,还几百元钱,他是可以向母亲要的,但他就是嫌母亲问这问那的,便想自己解决。平时他与母亲交流少,有什么事也难得沟通。母亲教育他时,最初他还反驳几句,后来见反驳没用,就一句话也不说。有什么要求,他绝不会提第二遍。
雷铮举了个例子。他说他辍学后,想学开车,母亲觉得不如学厨师。雷铮觉得自己坐不住,学厨师不适合。但他的意见得不到母亲认同,他就什么也不说了。他很反感母亲那种长者的语气和居高临下的态度。
雷铮与母亲的隔阂越来越深。有时候,他的一些叛逆行为是刻意做给母亲看的。他说,他和一帮人去吃霸王餐、坐霸王车,觉得那种人多势众“坏坏的感觉”很爽,和坏孩子在一起,好像更能引起别人的注意。“现在,我知道妈妈都是为我好,但我跟她还是没有共同语言。打亲情电话的时候,根本不知道说什么,母子间几乎没有心灵上的沟通。不过,我能感觉到她的语气比以前好多了”。
警示录二:寄人篱下让他与亲情绝缘
寄养少年下狠手
18岁的张亮(化名),全州人,个子矮小,长着一张娃娃脸。一个多小时的交流中,他没有笑过一次,问一句答半句的,对他的采访进行得很艰难。2004年,他对一个同龄人实施抢劫时,用刀刺死对方,被判无期徒刑。他说,长这么大,他没有一个能交心的朋友和亲人。
张亮两岁的时候,父母离异,他和父亲一起生活。父亲忙着做生意,把他寄养在亲戚家。10岁前,张亮是姑妈家几个月、外婆家一两年地轮换,在亲戚家长大。10岁时,父亲把他接到身边,但父亲忙着生计,一个月才能回一两次家。家里只剩下张亮和后妈。后妈整天打麻将,对管教张亮一点也不热心。
张亮上了一个学期的初中后,就不念书了,到一家餐馆打工,养活自己。这期间,他认识了很多社会上的朋友,经常出入网吧,玩网络游戏。后来,张亮也不做工了,而是和一些混混去网吧、游戏厅抢同龄人的钱。一次,有两个混混约张亮去抢钱,他将一人叫出后,那人不从,双方打起来。两个同伙一直旁观,眼看要吃亏,张亮就掏出随身携带的弹簧刀,将对方捅死。
对方倒地后,张亮被吓呆了。直到被警察抓住,他还一阵后怕。他自己也想不通,为什么会出手那么狠。张亮说,自己很敏感,比较内向,也没有安全感。所以出去玩,身上总带着一把弹簧刀防身。
父母亲情早流失
张亮说,自己很少跟人沟通,从小在亲戚们复杂的眼光下长大,常常要看人家的脸色行事,寄人篱下的感觉很强烈。母亲只是给他些生活费,父亲则忙自己的事情,他根本感觉不到父爱和母爱。每当看到别人有父母疼爱的时候,他就感到伤心,感到孤独寂寞。服刑后,他只给父亲打过一次电话,感觉没什么说的,后来就再也不联系了。他觉得父亲是一个陌生人。母亲呢,倒是经常给他一些物质上的帮助,但他也不怎么感激她。
他从来不向别人说对父母的感觉,他也找不到可以倾诉的人。他说,自己小小年纪就知道,和他在一起混的人,都是互相利用而已,有时候还会互相算计。他的内心世界无法敞开,导致他变得很敏感,遇到一些小事,也会非常暴躁。
张亮告诉记者,他在监狱里想清楚了,自己走上犯罪道路,一半是自己的原因,一半是家庭的原因。在管教所里,他遇到的不少未成年犯也是来自离异家庭,可他们起码能得到父母一方的关心和爱护,不像他那样,简直是个弃儿。
解析一:四种家庭的孩子容易走极端
孩子走上歧途,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的原因都有。但孩子从小到大,与家庭的关系最密切,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首位的。那么,什么样的家庭环境容易让孩子走偏?自治区高院少年法庭工作指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洪彪总结出以下几种类型:
溺爱型:长辈对孩子过于溺爱,容易使孩子养成以自我为中心、任性、蛮横的性格。孩子走上社会后易产生挫折感,一旦要求得不到满足,很容易用极端的手段达到目的。
简单粗暴型:简单粗暴、动辄打骂的教育方式容易使孩子产生对立情绪和逆反心理,在家里感觉不到温暖,从而出现交友不慎。另一方面,接受简单粗暴的教育,也容易使孩子形成简单粗暴的行为方式,粗暴地对待他人。
疏于管教型:父母无视孩子的需要和想法,放任自流,出现偏差不及时纠正,孩子像脱缰的野马,容易无事生非。
单亲家庭:父母离异后孩子无人管,或父母一方过世,另一方无力管教,这样的家庭受伤最重的就是孩子,孩子很容易形成孤僻、畸形的心态,并以非法的手段达到目的。
解析二:亲情缺失留下最深的痛
广西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孙小迎,曾在广西和北京的未成年人管教所里与“坏孩子”进行过交流。她发现,这些孩子不像人们认为的那样不听话,他们的内心深处有着善良和正义的一面。他们走上犯罪道路,大多因为缺乏亲情的关爱和正确的引导。她还发现,这些被认为不听话的孩子,相当一部分来自单亲家庭,或者父母感情不和。他们眼中充满了忧郁和无助,事实上他们非常渴望与人交流,获得温暖、认同。
“孩子走入歧途,亲情的缺失是最根本的原因。”孙小迎将调查结果写成一本书,取名《母殇》,特别对当前社会离婚率高及婚外恋泛滥的现象进行了抨击。她得出结论:第三者插足是导致婚姻破裂及父母感情恶劣的主因,一些父母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撕毁婚姻,最终在孩子的心灵里划下了最深的伤痕。父母的不负责任,最终都由孩子“埋单”了。
孙小迎说,亲情缺失的现象并不完全出现在单亲及不和谐的家庭中,有些孩子父母双全,甚至还有祖辈的疼爱,但长辈们只知用物质表达爱,忽视与孩子进行情感与心灵交流,这也是另一种形式的亲情缺失。
解析三:不良亲子关系导致孩子心理失衡
李耕岩是南宁一中心理咨询室的负责人,也是南宁市12355青少年服务台的志愿者。他认为在一些沟通不和谐的家庭里,亲情并不会因为父母双全而有保障。他说,不少孩子在学习、思想及人际关系上出现的问题,很大程度上跟亲子关系有关,诸如厌学、沉迷网络、犯罪等行为症状,都可以从其家庭找到原因。这里所说的亲子关系,包括父母教育孩子的价值观,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互动模式,及处理问题的方式等等。在亲子关系良好的单亲家庭里,孩子也一样可以健康成长。
李耕岩举例说,有的父母自身境遇不佳,将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要求孩子考到班级的多少名,或上重点高中。当孩子做不到时,父母便埋怨、责怪甚至打骂孩子。孩子反复受打击,便会产生厌学情绪。这实际上是父母把自己的心理疾病转移到了孩子的身上。“这样的父母不爱孩子吗?也爱。但他们的爱带有很强的功利性。他们把孩子当作自己的一种炫耀品,而不是一个平等的家庭成员”。
“孩子考试不及格,你作为家长会怎么看,你是着急孩子的前途,自己的面子,还是孩子本人的心理感受?”李耕岩说,三种选择分别代表了三种不同的价值观。事实上,考试成绩不好孩子本身已经有很重的心理负担。有的家长暴跳如雷,会增加孩子的压力;有的家长置之不理,会让孩子失望。正确的态度是,家长应该首先觉察自己的情绪,然后感受孩子的心理,冷静地与孩子一起分析原因,以免孩子在不良的互动模式中受挫。
有些家庭中,孩子与母亲或父亲一方走得过近,这对孩子的成长也不利。当父母的意见出现分歧时,孩子容易无所适从。李耕岩说,一个和谐的家庭中,双亲和孩子应该呈等腰三角形。所以,在考虑孩子问题时,父母首先要从自身找原因,让亲情在不缺失的情况下,保持良性、均衡发展。
编后:孩子是祖国的明天。然而在我们的身边,却有一些正处于花季的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迷失,甚至过早凋零,让人扼腕叹息。成长路上,孩子为什么会误入歧途?您对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有何良策?您身边是否见过这样的孩子?您的孩子是否也让您感到失望和困惑?
警示录一:沟通障碍让他滑向深渊
母亲“罗嗦”儿逆反
20岁的雷铮(化名)一脸稚气,长得眉清目秀。交谈的话题不很伤感时,他会露出腼腆的笑容。他不断搓着手,4年前,他就是用这双不算粗壮的手,持一把水果刀将一名女的士司机连捅30多刀,致后者死亡。之后,他被判无期徒刑,在广西未成年犯管教所服刑。
雷铮出生于桂北某县一个小镇,5岁时,父母离异,他随母亲生活。为了能使他健康成长,他母亲一直没改嫁。考虑到他缺少父爱,他母亲对他的物质要求,在简单过问后,一般都会予以满足。读到初二时,雷铮便不想上学,离开了校园。
雷母带雷铮到桂林,和女儿同住,并帮雷铮在一个店里找了份工作。雷铮干了半年,因一件小事被辞退。没工作后,雷铮就同一些社会青年玩,整天去网吧。和这些人混久了,雷铮就变了,他将头发染成黄白相间的,穿衣服也与别人格格不入,还常把社会上的朋友带回家玩。为此,母亲没少说他。雷铮觉得母亲罗嗦,就自行在外租房住。
雷铮交往的人更杂了。有时候,他连一些“朋友”是干什么的都不清楚,只知道,这些人没钱时,出去一下就弄到钱了。雷铮的花销多是向母亲伸手,有时怕母亲“罗嗦”,就向别人借。
无钱还债去抢劫
2004年夏天,雷铮老家的一个同学到桂林找他玩。两人花完钱后,开玩笑说,不如去抢钱。雷铮那时刚好有一笔几百元的欠款被催着还,玩笑开着开着,他们就决定去实施。两人便拿了一把水果刀,在一个偏僻的巷子里等机会。
由于是第一次作案,两人都很紧张,从晚上9时徘徊到12时,都没敢下手。凌晨时分,他们见旁边有出租车等客,就选了个女司机下手。当车子驶入一个偏僻的小巷时,坐在副驾驶位的雷铮掏出水果刀索钱,的姐拒绝了。他就捅了几刀,听到坐在后排的同学说“还不够”,他又补了数十刀。两人抢走了的姐的300多元现金和一部手机。
雷铮说,捅人时,他大脑一片空白,抢钱前本来就害怕,捅了人得手后,就更加害怕了。事后,他和同学东躲西藏,看见警车就心惊,人多的地方根本不敢去。一周后,他逃到深圳,但刑警从天而降。被抓后,他反而踏实了。
刚进监狱时,雷铮常做噩梦,常从梦中惊醒。他说,当时只想吓唬人,不想却酿成惨剧。他觉得对不起死去的的姐,非常后悔。
沟通不当是根源
失去自由后,雷铮才觉得母亲把他拉扯大非常不容易,自己弄出这样一个结果,亏欠老人家许多。但说到母亲的教育方法,雷铮始终认为母亲太??嗦,教育方式太生硬,总是想让孩子按照她的意思做事。
雷铮告诉记者,从学校出来后,母亲就觉得管不住他了,只要求他在外不出事。他有什么要求,母亲只要觉得不过分,都会满足。其实,还几百元钱,他是可以向母亲要的,但他就是嫌母亲问这问那的,便想自己解决。平时他与母亲交流少,有什么事也难得沟通。母亲教育他时,最初他还反驳几句,后来见反驳没用,就一句话也不说。有什么要求,他绝不会提第二遍。
雷铮举了个例子。他说他辍学后,想学开车,母亲觉得不如学厨师。雷铮觉得自己坐不住,学厨师不适合。但他的意见得不到母亲认同,他就什么也不说了。他很反感母亲那种长者的语气和居高临下的态度。
雷铮与母亲的隔阂越来越深。有时候,他的一些叛逆行为是刻意做给母亲看的。他说,他和一帮人去吃霸王餐、坐霸王车,觉得那种人多势众“坏坏的感觉”很爽,和坏孩子在一起,好像更能引起别人的注意。“现在,我知道妈妈都是为我好,但我跟她还是没有共同语言。打亲情电话的时候,根本不知道说什么,母子间几乎没有心灵上的沟通。不过,我能感觉到她的语气比以前好多了”。
警示录二:寄人篱下让他与亲情绝缘
寄养少年下狠手
18岁的张亮(化名),全州人,个子矮小,长着一张娃娃脸。一个多小时的交流中,他没有笑过一次,问一句答半句的,对他的采访进行得很艰难。2004年,他对一个同龄人实施抢劫时,用刀刺死对方,被判无期徒刑。他说,长这么大,他没有一个能交心的朋友和亲人。
张亮两岁的时候,父母离异,他和父亲一起生活。父亲忙着做生意,把他寄养在亲戚家。10岁前,张亮是姑妈家几个月、外婆家一两年地轮换,在亲戚家长大。10岁时,父亲把他接到身边,但父亲忙着生计,一个月才能回一两次家。家里只剩下张亮和后妈。后妈整天打麻将,对管教张亮一点也不热心。
张亮上了一个学期的初中后,就不念书了,到一家餐馆打工,养活自己。这期间,他认识了很多社会上的朋友,经常出入网吧,玩网络游戏。后来,张亮也不做工了,而是和一些混混去网吧、游戏厅抢同龄人的钱。一次,有两个混混约张亮去抢钱,他将一人叫出后,那人不从,双方打起来。两个同伙一直旁观,眼看要吃亏,张亮就掏出随身携带的弹簧刀,将对方捅死。
对方倒地后,张亮被吓呆了。直到被警察抓住,他还一阵后怕。他自己也想不通,为什么会出手那么狠。张亮说,自己很敏感,比较内向,也没有安全感。所以出去玩,身上总带着一把弹簧刀防身。
父母亲情早流失
张亮说,自己很少跟人沟通,从小在亲戚们复杂的眼光下长大,常常要看人家的脸色行事,寄人篱下的感觉很强烈。母亲只是给他些生活费,父亲则忙自己的事情,他根本感觉不到父爱和母爱。每当看到别人有父母疼爱的时候,他就感到伤心,感到孤独寂寞。服刑后,他只给父亲打过一次电话,感觉没什么说的,后来就再也不联系了。他觉得父亲是一个陌生人。母亲呢,倒是经常给他一些物质上的帮助,但他也不怎么感激她。
他从来不向别人说对父母的感觉,他也找不到可以倾诉的人。他说,自己小小年纪就知道,和他在一起混的人,都是互相利用而已,有时候还会互相算计。他的内心世界无法敞开,导致他变得很敏感,遇到一些小事,也会非常暴躁。
张亮告诉记者,他在监狱里想清楚了,自己走上犯罪道路,一半是自己的原因,一半是家庭的原因。在管教所里,他遇到的不少未成年犯也是来自离异家庭,可他们起码能得到父母一方的关心和爱护,不像他那样,简直是个弃儿。
解析一:四种家庭的孩子容易走极端
孩子走上歧途,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的原因都有。但孩子从小到大,与家庭的关系最密切,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首位的。那么,什么样的家庭环境容易让孩子走偏?自治区高院少年法庭工作指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洪彪总结出以下几种类型:
溺爱型:长辈对孩子过于溺爱,容易使孩子养成以自我为中心、任性、蛮横的性格。孩子走上社会后易产生挫折感,一旦要求得不到满足,很容易用极端的手段达到目的。
简单粗暴型:简单粗暴、动辄打骂的教育方式容易使孩子产生对立情绪和逆反心理,在家里感觉不到温暖,从而出现交友不慎。另一方面,接受简单粗暴的教育,也容易使孩子形成简单粗暴的行为方式,粗暴地对待他人。
疏于管教型:父母无视孩子的需要和想法,放任自流,出现偏差不及时纠正,孩子像脱缰的野马,容易无事生非。
单亲家庭:父母离异后孩子无人管,或父母一方过世,另一方无力管教,这样的家庭受伤最重的就是孩子,孩子很容易形成孤僻、畸形的心态,并以非法的手段达到目的。
解析二:亲情缺失留下最深的痛
广西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孙小迎,曾在广西和北京的未成年人管教所里与“坏孩子”进行过交流。她发现,这些孩子不像人们认为的那样不听话,他们的内心深处有着善良和正义的一面。他们走上犯罪道路,大多因为缺乏亲情的关爱和正确的引导。她还发现,这些被认为不听话的孩子,相当一部分来自单亲家庭,或者父母感情不和。他们眼中充满了忧郁和无助,事实上他们非常渴望与人交流,获得温暖、认同。
“孩子走入歧途,亲情的缺失是最根本的原因。”孙小迎将调查结果写成一本书,取名《母殇》,特别对当前社会离婚率高及婚外恋泛滥的现象进行了抨击。她得出结论:第三者插足是导致婚姻破裂及父母感情恶劣的主因,一些父母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撕毁婚姻,最终在孩子的心灵里划下了最深的伤痕。父母的不负责任,最终都由孩子“埋单”了。
孙小迎说,亲情缺失的现象并不完全出现在单亲及不和谐的家庭中,有些孩子父母双全,甚至还有祖辈的疼爱,但长辈们只知用物质表达爱,忽视与孩子进行情感与心灵交流,这也是另一种形式的亲情缺失。
解析三:不良亲子关系导致孩子心理失衡
李耕岩是南宁一中心理咨询室的负责人,也是南宁市12355青少年服务台的志愿者。他认为在一些沟通不和谐的家庭里,亲情并不会因为父母双全而有保障。他说,不少孩子在学习、思想及人际关系上出现的问题,很大程度上跟亲子关系有关,诸如厌学、沉迷网络、犯罪等行为症状,都可以从其家庭找到原因。这里所说的亲子关系,包括父母教育孩子的价值观,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互动模式,及处理问题的方式等等。在亲子关系良好的单亲家庭里,孩子也一样可以健康成长。
李耕岩举例说,有的父母自身境遇不佳,将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要求孩子考到班级的多少名,或上重点高中。当孩子做不到时,父母便埋怨、责怪甚至打骂孩子。孩子反复受打击,便会产生厌学情绪。这实际上是父母把自己的心理疾病转移到了孩子的身上。“这样的父母不爱孩子吗?也爱。但他们的爱带有很强的功利性。他们把孩子当作自己的一种炫耀品,而不是一个平等的家庭成员”。
“孩子考试不及格,你作为家长会怎么看,你是着急孩子的前途,自己的面子,还是孩子本人的心理感受?”李耕岩说,三种选择分别代表了三种不同的价值观。事实上,考试成绩不好孩子本身已经有很重的心理负担。有的家长暴跳如雷,会增加孩子的压力;有的家长置之不理,会让孩子失望。正确的态度是,家长应该首先觉察自己的情绪,然后感受孩子的心理,冷静地与孩子一起分析原因,以免孩子在不良的互动模式中受挫。
有些家庭中,孩子与母亲或父亲一方走得过近,这对孩子的成长也不利。当父母的意见出现分歧时,孩子容易无所适从。李耕岩说,一个和谐的家庭中,双亲和孩子应该呈等腰三角形。所以,在考虑孩子问题时,父母首先要从自身找原因,让亲情在不缺失的情况下,保持良性、均衡发展。
编后:孩子是祖国的明天。然而在我们的身边,却有一些正处于花季的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迷失,甚至过早凋零,让人扼腕叹息。成长路上,孩子为什么会误入歧途?您对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有何良策?您身边是否见过这样的孩子?您的孩子是否也让您感到失望和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