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恋”一词,不知是何人独创,还是约定俗成,反正近些年的使用比例是很高的。按字面解释,应当是过早的恋爱,国人崇尚中庸之道,深信过犹不及,所以,绝大多数人是反对的,就连身处其中的所谓早恋了的年青人也大都忐忑不安,仿佛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似的。
古往今来的许多中国人,对于爱情是不敢正视的,只做为街头巷尾的议论,人前背后的私语,视男女关系如同洪水猛兽。这不独对青年人如此,对成年人、老年人也是一样,所谓“先立业后成家”,“凶奴未灭,何以家为”,“英雄气短,女儿情长”一类论断说的就是这层意思,仿佛爱情与事业是“势不两立”的。究其原因,是国人将功名利禄看得太重,孜孜以求,生怕其他什么东西钻进来,影响了荣华富贵。“忠孝不能两全”,为了尽忠皇帝,名垂青史,老娘都可以不要,何况老婆乎?
这种世俗的爱情观直接影响了社会上各个阶层的人对于早恋的态度。现在的“早恋”范围集中在初高中学生身上,因为小学生多半是没有这份闲情逸志,而大学里又普遍做出折中公充的姿态:即不支持也不反对。所以矛头只好指向初高中学生了。当诲人不倦的老师们把不计其数的作业压在他们身上时,当苦口婆心的家长无法与他们沟通时,这些涉世不深的青年们自然就要产生一些“不安份”的因素了。
面对着这些卿卿我我地出入于校园内外的青少年,家长、老师、学校都是深恶而痛绝之的。他们认为,早恋严重影响学习,有考不上大学的可能;早恋会产生一些社会问题;早恋的人年龄还小,不懂得爱情等等。
以上的理由有种种道理,但也未必尽然。早恋对于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程度,绝没有校方或家长因为早恋对学生施加的压力对于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程度重;假定小a谈恋爱而没考上大学,那你怎知他不谈恋爱就一定能考上呢。影响升学的条件有许多,而决定性的条件则是因人而异,早恋并非对每个人都有那么大的杀伤力;早恋的确能导致一些诸如未婚同居之类的社会问题,但这些社会问题相对于成年人的离婚率升高,婚外恋普及,可真是小巫见大巫了。至于有人说年龄太小,不懂得爱情之类,我想,中国古人不仅早恋,而且早婚,然而我们不也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吗?西方发达国家,根本没有早恋这个词,可生产力不也远远超过我们吗?况且,这世上真有人懂得爱情吗?即使有,也是实践之后才有发言权的。倘若以“不懂”做为“不做”的理由,那人类早就灭亡了。
读到此处,定会有人大摇其头,认为笔者是在否定家长和社会各界对于青少年的教育,煽动早恋。首先声明,绝无此意。本人只是对某些偏见做一些矫枉过正的反驳。围追堵截的做法也是不应该的。举个简单的例子,有些家长请家教时,教师必须与子女性别相同、说是防患于未燃,这就很可笑了。弗洛伊德分析,儿子对母亲有“恋母情结”,假定真有其事,那么,这一类家长恐怕就要与其子女永不见面才保险。
其实,恋爱有早晚之分就像习武有门户之见一样,乍一看蛮有道理,而站在更高的层次上分析,则显得鼠目寸光了。人生百年,匆匆而过,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在爱情、事业等等重要的路口,该何时走,该怎样走,都是最基本的人权,应该由当事人来决定,任何个人或集体都不能将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所以,对于早恋,无论是学生、家长、还是老师和党校,都应当摆正自己的位置,调整自己的心态,用科学的方法去沟通和教育,而不要一味地防范与扼杀,须知防民之口,甚于防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