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成长心理 > 亲子心理 > 研究性学习的时代意义

研究性学习的时代意义

来源:互联网   
人气:

什么是学习?怎样进行学习?不同的教育观有不同的看法。从教育发展的历史看,学习的方式实质上是不同社会发展阶段对教育要求的体现。教育作为一种文化传递的工具,它的内容和形式是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在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以至信息社会,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教育传递着不同的内容,并服务于不同的目的,同时也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 一、农业社会与接受学习 在漫长的古代农业社会中

什么是学习?怎样进行学习?不同的教育观有不同的看法。从教育发展的历史看,学习的方式实质上是不同社会发展阶段对教育要求的体现。教育作为一种文化传递的工具,它的内容和形式是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在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以至信息社会,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教育传递着不同的内容,并服务于不同的目的,同时也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


一、农业社会与接受学习


在漫长的古代农业社会中,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人类的物质生活处于简单粗糙的状态,人们对自然界的了解还十分的贫乏。这个时代的教育通过保存和延续前人积累下来的经验、习俗,更多地反映了人类对自身的了解和认识,强调了对于维护社会生存、稳定社会秩序的愿望和认识。古代农业社会的本质是统治者的教育,由手脑分工导致阶级分化,产生了垄断教育的统治者和大多数"无知"的被统治者,所谓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因此古代农业社会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少数统治人才,与这个目的相适应,其教育内容主要是传递统治阶级的价值观文化。在西方,这种教育文化的核心内容是神学以及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在中国,则有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以及逐渐占据“独尊”地位的儒学经典。古希腊的柏拉图曾经这样阐述了教育的目的、作用和内容,他认为:一个公正的社会应由井然有序的阶层所组成,哲学家治理国家,士兵保卫国土,体力劳动者则提供各种物质产品和服务;教育的目的在于训练各人适应所扮演的社会角色,因此不同阶级的教育应有不同的内容,只有统治者才需要学习数学、逻辑等课程,接受完整的教育。春秋时代的孔子虽也提倡"有教无类",但他的教育理想仍在于培养士族阶级的领袖人才,以执行国政,管理人民。


由于古代农业社会的教育主要是传递统治阶级的“价值-规范”文化,这种由少数人所掌握的文化是以不容怀疑的真理或权威的面目出现的,因此,其教育形式只能是单向传递式的,即教师讲学生记,学习者通过大量的诵读、记忆、模仿、操练,习得和掌握。在这里,学习方式本身,即受教育者的被动性,也体现和适应了当时社会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和教育观。在这种灌输式的教育过程中,学习者对学习内容可能完全不能理解,许多时候只是进行机械的、无意义的识记活动,其思维处于抑制状态,其学习效率自然是十分低下的。用现代教育学的观点来看,这是一种“接受学习”。由于少数人垄断了教育,古代的学校教育的规模也就很小,使得一个教师只需面对几个、十几个学生,甚而可以一对一地教学。于是,与现代学校教育相比较,“接受学习”和“个别教学”便成为古代农业社会的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的两个基本特点。


二、工业社会与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近代工业革命以后,科学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生产力突飞猛进。随着人们对自然界了解的不断深入,学科门类大量增加,社会分工日益细化。接踵而来的科学发现和发明激发了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欲望和勇气。日新月异的工业化进程急需大批各行各业的掌握一定科学文化知识的科学家、工程师和技术工人。毫无疑问,教育将承担这项时代和社会赋予的使命。与此同时,经济基础的变动导致了上层建筑、意识形态领域的震荡,由启蒙思想家掀起的科学和民主的浪潮冲破了封建统治者的思想禁锢,也席卷了教育领域。近代工业社会的学校教育,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在教育目的上,“开发民智”取代了少数统治人才的培养。如十七世纪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所主张的:“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在教育内容上,以探究自然奥秘为宗旨的“知识-技术”文化取代了意在稳固社会秩序的“价值-规范”文化,科学知识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随着教育普及、教育大众化思想观念的传播,以及国民教育体制的逐步确立,受教育者的数量大大地增加了,于是近代工业社会中的学校教育产生了自己的基本形式:班级授课制。集体教学取代个别教学,意味着教育领域中,大工业生产方式对小农经济生产方式的胜利。集体教学与工业化的批量生产有相似之处,它体现了“效率”的观念。一个教师在一定的时间内,面对成倍增加的学生和知识量,他必须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的单位效率。当然,除了“量”的增加之外,教学内容“质”的变化,也是促使教学方式变革的直接原因。从受教育者的角度看,要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必须对这些知识内容有比较清楚的了解,单纯的机械记忆显然已不适应学习内容的特点和需要。这样,在近代、现代工业社会中,学校教育逐渐形成了以教师讲授结合提问、讨论、练习为特征的各种教学形式。这时,教师仍然是知识的传授者,而学生则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接受并掌握学习内容。与“接受学习”相比,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显著地增加了,这就形成了“有意义的接受学习”。集体教学和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大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使“知识—技术”文化的普及成为可能,也使教育成为推进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


三、后工业社会与研究性学习


当今社会已进入了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在经历了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之后,这个“后工业社会”将会给教育提出什么要求?21世纪的人们该怎样更多、更好地学习知识,或者说是掌握信息呢?现在有两条思路:


一条思路是“高效的学习”。这条思路的基本假设是:运用先进的学习方法,可以充分开发人的学习潜能,学习方式的革命将成倍,甚至十倍、百倍地提高人的学习速度。因此,在当今知识爆炸的时代,应该特别重视学习方法的学习,包括各种快速阅读法、记忆法、思维技巧以及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前一阵被炒得沸沸扬扬的《学习的革命》一书,可作为这种观点的代表。


另一种思路是“研究性学习”。这条思路的基本观点是:培养人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是信息时代学校教育的核心,而创造能力培养的关键是对信息的处理能力;因此,应该提倡研究性的学习,即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


上述两种思路对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作出了各自的解释,它们都反映了人们对教育现实的不满,并试图改变普遍存在的不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低效率、被动性的学习状况。但从两种学习方式所蕴含的教育理念及其教学实践来看,二者之间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所谓高效的学习,十分重视学习方法的学习,其主要目的是提高学习的效率。它强调“授人以渔”,但实际上并不关心打到的是什么“鱼”。高效的学习所追求的,首先是掌握知识的量而不是质。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工业时代注重单位时间效率的观念。然而信息时代的现实表明,单纯追求知识的量是不可取的。一方面,知识爆炸使得人们在数量上进行追逐已不可能;以今天知识产生和传播的速度而言,即使是“胎教”加上“终身教育”,一个人所能掌握的信息也是极其有限的。另一方面,掌握知识或信息的多不等于好,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处理、如何利用这些信息。而要做到这一点,单靠几种“头脑风暴”、“音乐放松”之类的学习技法或创造技法是远远不够的。过分迷恋某些方法、技巧的作用,很容易使人误入歧途。《学习的革命》的作者戈登德莱顿去年在上海接受记者采访时声称:书中介绍的方法应与使用互联网结合运用,才能取得好的效果。这种似是而非的说法,恐怕也是一种误导。


与高效的学习相比,研究性学习更关心学习的过程,而不是结果。研究性学习也讲求方法,但它较少强调学习知识的技能和方法,而更关注培养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方法和途径。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是否掌握某个具体的知识并不重要,关键是能否对所学知识有所选择、判断、解释、运用,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换句话说,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本身也就是它所追求的结果。从教育学的角度看,学习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概念的学习,通过概念来了解事物的性质;二是规则的学习,懂得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三是问题解决的学习,即运用概念和规则来解决实际问题。研究性学习主要是第三层次的学习,其目的是发展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它与一般的知识、技能学习的根本区别。


当然,创造性思维也离不开一定的知识基础,因此研究性学习与高效的学习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但从学校教育的时代特征来看,研究性学习无疑应该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学习方式。特别是在当前我国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的大背景下,倡导和探索中小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更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此同时,在与多元化与个性化为显著特征的后工业社会里,在工业社会背景中产生的集体教育形式也将作出改变,因材施教、个性发展的要求将会更加强烈,未来的教学组织形式将是一种个别化的集体教学。于是,研究性学习加上个别化的集体教学,将成为21世纪学校教育中教学形式的主要特征。

我的态度:

点击图片更换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陆才可发布评论
查看完整更多评论...以上网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美文推送

最新美文

发急症饮食上哪些食物不

发急症饮食上哪些食物不能吃?现在患有发急症的人非常多,这种疾病不但仅危...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