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场心理 > 职场减压 > 国内首家精神康复会所在

国内首家精神康复会所在

来源:互联网   
人气:

昨天上午,潮鸣街道艮园社区的一幢楼房内,传出阵阵乐声,一个男中音正动情地唱着《莫斯科郊外的晚上》。这里有一家特殊的会所———精神病人康复会所。十几名病情稳定的精神病人聚在一起,唱歌、跳舞、下棋,通过这种方式,让自己重新融入社会。 这家精神康复会所的名字叫“爱心俱乐部”,今年4月刚刚在下城区成立。康复会所模式,是杭州引进的促进精神康复新模式,这也是内地首家按国际会所准则成立的精神康复会所。 什么是精

昨天上午,潮鸣街道艮园社区的一幢楼房内,传出阵阵乐声,一个男中音正动情地唱着《莫斯科郊外的晚上》。这里有一家特殊的会所———精神病人康复会所。十几名病情稳定的精神病人聚在一起,唱歌、跳舞、下棋,通过这种方式,让自己重新融入社会。

这家精神康复会所的名字叫“爱心俱乐部”,今年4月刚刚在下城区成立。康复会所模式,是杭州引进的促进精神康复新模式,这也是内地首家按国际会所准则成立的精神康复会所。

什么是精神康复会所?

从“爱心俱乐部”所在的艮园社区,到繁华的体育场路,仅仅五百米之隔。可就是这段距离,在很多精神病康复病人眼中,就是重回社会无法跨越的鸿沟。

下城区精神卫生办公室的蒋琼萍副主任说,精神病人病情稳定出院后,面临的是社会功能的康复。这种康复仅靠病人家庭是无法做到的,需要社会给他们提供一个康复的环境,使他们重新融入社会。会所就是提供一个使病人社会功能得到训练康复的场所。

英、美等西方国家的精神医疗在上世纪60年代兴起了“去机构化”运动,也就是让原本长期住在疗养院的病人,在药物控制得宜且病情稳定的情况下,重新回到他们所熟悉的社区。应运而生的日间病房、康复之家、庇护性工厂和居家照护,都是为了帮助他们重新适应社会而设计的。

下城区引进的康复会所模式则来自中国香港。香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开展精神病人的社区康复工作,如今已经广为社会所接受。蒋琼萍去年曾专程到香港考察学习,那里的康复会所内精神病人的生活状态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和我们这里的工疗站不一样,我们对病人采取的是管理,而他们是服务,病人有很大的自主权。”

学电脑、打乒乓球、跳交谊舞丰富的活动让他们找回自信

我们到“爱心俱乐部”的时候,会员们正在开会讨论一天的工作安排。轮到当主持人的小田给我们介绍了俱乐部的基本情况和部门分工。小田说,在这里的会员可以跟着管理员学电脑、练书法,也可以找个舞伴学跳交谊舞,唱卡拉OK,打乒乓球,劳逸结合,生活丰富多彩,大家特别喜欢来这里聚会。据说,现在已经有会员学会了用QQ,还申请了自己的账号。

“我以前在家里,整天就是吃药、睡觉,没事情可做。人很空虚的。现在不一样了,有很多朋友。我想以后再去上班!”34岁的小张边说边指着周围的会员。

“以前,妈妈叫我出门玩,我都不愿意的。现在我最好天天来这里。”另一个会员说,停顿了一下,他又补充道,“这里没有歧视。”

在与大伙的交谈中,我们得知会员小田很会唱歌。小田也不扭捏,拿起麦克风,就要为大家露一手。一曲《敢问路在何方》唱得抑扬顿挫。之后,我们才知道,这里的会员个个都有绝活,书法、唱歌、跳舞、英语,样样都能拿得出手。

关键字标签:首家康复精神国内心理学
我的态度:

点击图片更换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陆才可发布评论
查看完整更多评论...以上网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相关文章推荐

美文推送

最新美文

职场新人的自我生理调治

脱离象牙塔,成为职场人。新晋的白领是否已经做好了蒙受职场生理压力的准备...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