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被人问到:“成人自我状态和佛洛伊德所说的本我有什么不同?”这两者都是一种观念,而前者特别指一种可观察到的现象,比方你正在读这本书,看到一些资料,不带情绪地判断适不适用在自己身上,这时你就在自己的成人自我状态中,如果你很生气地说:“这些家伙根本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这时你可能处于批评的父母自我状态或生气的儿童自我状态中。工程师设计草图、法官办案、医师诊病,都是成人自我状态运作的明显例子。这是一种可观察的状态,不带感觉的接收资料,修改资料,并根据这些资料来反应。它和前面所说的A1小教授有什么不同呢?差别在A2有使用语言的能力,能测试资料的正确性,辨识是否符合现实的经验。
在沟通分析刚起步时,许多治疗的重点都放在如何来区别一个人处于哪一种自我状态,艾伯恩在“团体治疗的原则”一书中也强调治疗的第一步就是分析自我状态。我们则倾向在处理完问题后,再回头用自我状态的观念来向他解释,使他了解原先在自己里面发生了什么事,虽然我们一直在注意每一个人讲话时自我状态的改变,却不会去问“你现在在哪一个自我状态呢?”,或说“你现在是在父母自我状态中说话”。
有一个精神科医师在一开始参加工作坊时就说:“我好累,你会努力工作到人生一点乐趣都没有”,他在表示自己很累的同时,还传达了两个父母讯息“要努力工作”和“不要快乐”,我们没有要他去辨明这些讯息来自哪一个自我状态,而是请他回到幼时探讨这些讯息的来源,并使他体认可以自己决定要工作到什么程度,同时拥有快乐的生活。这种方法比单单指出所在的自我状态要更有疗效。
当然了,学会如何分辨自我状态还是必要的,其判断是根据所用的字汇、音调、语气、声量、讲话的速度、身体的姿势等的改变。可以利用录音带或录影带,请个案自己判断刚才说话时所在的自我状态。可以用这样的方式邀请他:“把自己当个客观的旁观者,听听看这段话像是几岁的人说的”,你会发现一个六十岁人的话听起来可能才像六岁而已。当一个人把头斜靠在肩膀上时,他可能在顺从的儿童自我状态中,如果请他注意自己的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