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香港女作家张小娴的定位是最懂爱的女人,记不得她的原话是怎么说的了,大意是希望在90年代出嫁,但机会渺茫;又说,这道理就像炒股票或玩赌博一样,输的一定是最懂行的人。她还去问过日本著名言情女作家、已结了婚的柴门文对爱情的看法,柴门文说: 现在对儿女的爱更深,对丈夫的爱是一种感情 ,还说 回归家庭是女人的天性 。这让张小娴失望,她在文章中写道: 写了许多扣人心弦的爱情故事的女作家,最后却告诉我们,爱情终于会消逝。一个女人最后的依归,是家庭、是儿女。多么璀璨的爱,多么激荡心灵的情,我们流过的眼泪,伤痛的回忆,刻骨铭心的对话,情人的体温,多像是听来的故事,随风逝去……恋爱最终的渴望是婚姻,谁知有了婚姻后,女人却变成他儿女的母亲,丈夫变成生活的伙伴……来日岁月,是否太早令人唏嘘? 在她看来,在婚姻里强调亲情,大约就是对爱情已死的一种宣告,而亲情的婚姻也一定是失落的,可怕的,甚至是悲剧的。而我倒不这么理解,相反我觉得,柴门文对爱情的理解更深了,当一个人对某个学问由原来的部分精通,达到了对所有部分的精通的时候,结论一定是不一样的,就像一个学生最后成为了老师,他对一些学习的看法,一定有所不同一样。对于婚姻,我相信,没有亲身经历过的人,一定不会有深刻的领悟,即便如张小娴一样聪明的女人。
婚姻需要信仰
有一天,我心血来潮,把以前的旧东西整理了一遍,意外发现了一个现象:在好多的笔记本里,都藏有一至两篇控诉老公罪行的日记。它们虽然诞生在不同的岁月,面目迥异,高矮有别,但气质却相同--全都是悲悲切切,冤屈愤恨,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就像一颗颗细小的黑珍珠,不经意地散落在我10年婚姻的光环上。比如,94年争吵是因为一次逛街,我给他买衬衫的时候,他多次递眼色给我,示意多买一件给他弟弟,而我佯装未见,于是回家后他大发雷霆,日记里写满了 我要离婚 ;再比如97年大战,是因为他想要孩子,我不想要;2000年的争端始于他认为我把精力都给了工作和儿子,没能及时发现他裤子上的扣子掉了一粒……还有一篇日记,除了 哭了一夜 能勉强看清楚,其余的全已被泪水模糊了,无法辨认。我实在想不起来,是什么时候,又是什么事情,那个小子把我气成这样的。
在我自己的感觉里,我是属于婚姻好的那类人,因为在婚姻的绝大部分时间里,我都是快乐的,要不是有白纸黑字证明,我都忘记曾经对老公有过那样强烈的深仇大恨了。但为什么没有想起来写一篇关于婚姻好的日记呢?也许就是因为快乐是不痛的,所以它发出来的声音总不够震撼力吧。我相信那些说婚姻不好的人里面,一定有和我记日记时的心态雷同的人。遗憾的是,没等他们把婚姻的全部面貌告诉读者时, 杰作 就已经很有影响了,于是只好顺着批评的路走下去了。不然,为何有那么多的人,骂完婚姻后,还要结婚呢?就像我,为什么最后没有真的离婚呢?在那个阳光灿烂的午后,我开始反思,后来终于知道答案:因为我们夫妇都对婚姻有信仰,无论是婚前还是婚后。我相信大多数的人都会认同我的观念:只要两个人在婚后依然保持对婚姻的相同信仰,并为了这个信仰而努力和实践,那么不管他们在生活里有多少的磕磕碰碰,他们的婚姻也一定是高质量的。
我始终觉得我们这个时代最大的悲剧就是很多人一夜之间失去了信仰,什么都不信了,包括宗教的,爱情、友情、婚姻的,甚至人性中的真善美的。人们的精神世界因此而变得空空荡荡。用我一个朋友的话说: 这年月,除了妈是真的,什么都可能是假的。 没有了神圣,也就没有了敬畏,剩下的便只有愚蠢的叛逆和因无知而无畏的行动了。人们在焦虑中互相折磨,又在折磨中独自煎熬着,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啊。佛说:心中有什么,你就会看见什么。我觉得此言一点不虚。首先你要笃信阳光,其次再接受太阳有黑子,就这么简单。
无论在哪里,婚姻始终是一件体面的事
婚姻到底有什么好处?
我去问我那个在耶鲁大学研究过多年社会学、人类学的朋友,她一言以概之:除了所有情感的生理的益处外,还会让你体面。我不明白为什么会体面,她说,因为别人会因此看到这个人正常,稳定,成熟,可靠,肯负责任,有安全感。如果说单身汉就像流浪汉,那么,结婚的人就像常住民,更容易给人可靠的感觉。
原来,在向来前卫开放的西方社会,婚姻也还是最神圣的结合方式。后来,我看到一本书里甚至说,在黑手党里,嫖赌贩毒干什么都可以,惟有离过婚的人是不容易被 组织 提升的,因为 组织 坚信,一个对婚姻不能忠诚的人,是不可能对 组织 或其他人忠诚的。这让我惊奇。
当然,我这样说,并不表明婚姻是完全做给人看的形式,别人的感觉重要过自己,也不表明我认为没结婚的人就一定不体面。其实婚姻对每个人来说,也依然是体面的事,没有人因为那是件丢脸的事情而大排宴筵。尤其对女人来说,婚姻简直就是身份地位的象征。我前几天看晚报,有一篇文章的标题是《爱我,为什么不娶我?》,讲她要结婚,而男友迟迟不肯办手续的故事。表明女人终归是婚姻的动物,只有结婚她才塌实,也才是她得到爱情的证明。可是,一个男人若真的爱你的话,他怎么可能不娶你呢?男人不肯给名分,有时居然也是因为把婚姻看得太重要太体面了,所以不肯将就罢了。
我们年轻的时候,个别有了孩子的人告诉我们:千万不要要孩子,孩子太操心太麻烦会吞噬你的青春。你若信他的,你就傻了,因为他是站在既得利益的角度,去挑剔瑕疵,在他说酸的时候他已经在汲取硕果带来的营养了。他告诉你的只是他那颗果的一种味道,不是果的全部味道,也不是全部果的味道,更不是果的营养价值。因此你必须听大多数人的意见,大凡升任了父母的人,都会鼓励周围的人:赶快结婚吧,赶快要孩子吧。他们是完全的站在既得利益者的角度,积极宣扬利益带来的好处,是发自真心的善意,我们为何不相信?
不要压抑你的快乐
你以前一定知道人会压抑痛苦,表现刚强,可你却未必知道这世上还有人会压抑快乐,尤其是,当那个压抑快乐的人可能就是你时。人们通过撕心裂肺的惨叫,受到残酷的教育和强烈的惧怕,从而感知到,当痛苦张扬得太强太多太惨烈的的时候,快乐的声音就被压抑掉埋没掉了。事实上,快乐的人可能有千万众,而痛苦的人只有一个,但因为快乐常常是缺乏穿透力的,于是大家便默默享受;而痛苦则是血泪长号、掷地有声的,因此,这一个人的惨叫可能就会比一千个人的快乐带给他人的震撼强烈得多,从美学的角度看,悲剧美也是比喜剧美更高一层。
几年前,当我的笔名还叫丁点儿的时候,我在《深圳青年》杂志当一个以回答读者来信为主的栏目《你我情未了》的主持,每天最多的时候,可以收到一百多封的读者来信,这些山一样的来信里大部分都是倾诉痛苦的。那时候,深圳青年的发行量是40万,以一本杂志三个人看来保守估计,我们每个月的读者也是120多万,我们能因为我有3000多封忧郁的来信,就断定我们的读者生活在无边的苦海里吗?或者,青春是痛苦的,爱情是苦难的吗?不可能的。谁这样说了,就表明这个人太无知了,我们即使不当面驳斥,也会在心里头暗自冷笑。因为无论有多少痛苦,走过来的人都知道:青春是人生最美的时光,爱情是人生最珍贵的体验。那么,同样的,我们为什么不能以如此客观的心去看待婚姻呢?为什么在婚姻面前,我们要人云亦云呢?
事实上,我们周围真正婚姻好的人还是大多数的,离婚的人毕竟是少数。别听有些人终日里叫嚣婚姻已死,可你凑近他的生活看一看,他根本没有离婚的意思,他过的好着呢。因为婚姻满足了人最原始的需求之一--安全感,所以你看,那些有过婚姻经验的人,一旦离婚,急着做的也还是想着再结婚,因为拥有过再失去和根本就不曾有过是完全不一样的体验。假如婚姻真的是不好的,他们又何必一次又一次地去追寻呢?
问题只在于那些婚姻好的大多数都不事张扬,应了古人的那句话:人平不语,水平不流。所以在婚姻的跷跷板上,出现了痛苦一头重的现象。这样的结果伤害最多的是年轻的朋友,因为他们太年轻,所以太容易轻信。如果我们大家都能不压抑自己在婚姻中的快乐,积极释放传播快乐的信息;如果那些在婚姻里有过教训的人,都能意识到不是婚姻的结构失败,而是自己的判断失误;不是婚姻有问题,而是自己把握婚姻的能力有问题的话,那么,这世界一定比现在更单纯,更有序,更美好。
婚姻意味着你身边永远有一只温暖而有力的手
多年来,我一直敬重一位仁兄,他给我的感觉从来都是 很男人 ,在他身上我经常看到男人应具备的优秀品质,譬如热血,勇敢,坚强,见义勇为,等等。可是,有一天,他垂头丧气地告诉我:他很难受,心脏好象出了问题,憋得上不来气。我从没见他那么软弱、惶恐过,也不由的手足无措起来,就说:去医院吧?他说不,他要等老婆来。10分钟后,他的太太急匆匆地赶来了,她摸摸他的脑门,然后温和地说,有点儿烧,我带你去医院吧。于是,那位仁兄马上变得像有了安全感似的,自己居然站了起来,顺从地跟在太太的身后,俩人一矮一高地去医院了。那一瞬间,我无比的震撼,因为我发现自己看到的不是一对夫妻在走路,而是一个坚强高大的母亲领着一个柔弱无助的孩子在前行。我想,那可能就是家带给我们的全部含义了。
我们渴望有一个家,就是因为家常常意味着妈妈,她带给我们的感觉是永恒的温馨,也是我们永远抹不去的记忆。男人喜欢配偶,是因为她的角色是妈妈,是女儿,是知心朋友,是异性,是你一切可以爱的疼的向往的综合体。而女人喜欢婚姻,也是因为只有在这样的模式里,才可以找到能让自己同时扮演母亲、女儿、妻子、朋友等全部角色的舞台。所以,从本质上讲,人是很难回避家的,因此也就很难回避婚姻。既然如此,那我们就没有必要讲诉过多的婚姻痛苦,也没有必要积蓄太多的关于婚姻的负面案例,让它们影响我们的生活,反正也是面对,不如选择积极参与,拉住那只温暖的手,共同走完漫漫人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