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路求爱?写情书?介绍信、介绍人?如果我们不说,大概现在的年轻人很难想象和理解。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当手机、QQ、MSN、视频这些现代便捷交流方式都还不成熟的时候,大部分的年轻男女只能靠这样的方式走在一起。 而那个时候找对象什么样的条件才是最好的或者必需的?女孩子们心中的理想丈夫又是什么样的呢? 马路求爱 当时年轻男女的相识途径是少之又少,与现在是不能比的。最有胆量的求爱方式,被当时的人总结为 野战类求爱 。其实所谓的 野战类求爱 就是在社会公共场合主动寻找机会,也就是 马路求爱者 。但这个称呼听上去有些贬义的意思在里面,因为在公共活动场所对异性求爱或者说是示爱,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是被鄙视的,就是 作风 有问题。 有一个真实的故事。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一个刚考上大学的小伙子,在思南路上的兰村咖啡馆喝咖啡,看到店里有个小姑娘长得很漂亮,是咖啡店的服务员,于是就心动了。可是又不知道该怎么和小姑娘搭讪,怎么去认识小姑娘。于是回去问朋友: 我看到个小姑娘很好看的,怎么才能认识她? 朋友问: 名字你知道吗? 他说不知道,于是第二天又到咖啡馆来,就想问小姑娘名字的时候。听到别人叫了这个小姑娘的名字,他就记住了。 回到学校后,小伙子就写了封信给咖啡馆的小姑娘,还在信里夹了张照片。这个要是放到现在肯定不算什么大事,可那个时候,写情书,就是最胆大的行为了。小伙子寄过去后,一直忐忑不安地等回音。没想到过了几天,他正上课的时候,辅导员来了,叫他到办公室去接电话。小伙子这个时候有点害怕了,心里想不要自己刚刚考上大学就因为这个犯错误。打电话来的人问:你是不是某某?是的。你是不是给某某写过信?是的。你为什么要写,你知道我是谁吗?我怎么知道你是谁?我告诉你我是她男朋友!小伙子听对方这么一说,就傻了,那怎么办呢?对方要求他当天再到咖啡馆去一下,否则就找学校。于是小伙子就第二天和同学一起前往。最后就是小伙子答应不会再骚扰小姑娘。 其实,也不过就是一封信。可那个时候,只要男女双方确定了恋爱关系就是要结婚的。而且那个时候的女孩子又特别讲究贞洁,觉得跟了谁就不能和其他异性有任何工作之外的接触。就像这个咖啡馆的小姑娘就把信拿给男朋友看了一样。 这个小伙子的事例,后被传为当时 马路求爱 的笑谈。 书信求爱 通过组织活动写信,在当时是比较正派的谈恋爱的方式。 单位会组织朗诵会,一起参加活动的人就这样认识了,范围减小了,起码算是认识了。所以说这样的写信对象是认识的。大家参加几次这样的活动,互相讨论一些诗歌的话题,几次接触过后,有小伙子就对女孩子产生好感了。于是就会打听女孩子的地址,打听到她是哪个厂的然后就写信过去: 某某同志,那次朗诵会结束后,我一直在想我们那时候的讨论真是热烈啊!那首诗歌写得真好,完全反映出了工人阶级真诚的炽热的感情…… 就是这样一封信,也要写了撕,撕了写,而且投递的时候还要忑忐不安作心理斗争,在邮筒旁边打转。 当时的女孩子和现在完全不一样,用鲁迅的话来说就是看到短袖子就想到白胳膊。有想法只能藏在心里,表现出来的却是很革命的。收到信的女孩子就会把你叫过去,当着大家的面把信还给你。放到现在,可能会觉得没面子,可那个时候,像这种结果是最仁慈最安全的了。最灾难性的结果是,她把信交给她单位的团委,然后她单位的团委打电话到你单位的团委来,要求对你的 流氓作风问题 进行批评教育。作为一个共青团员,要把精力放在工作上,一次朗诵诗会就发生这样的事情,是严重的资产阶级生活作风问题,这在当时是最压人的 帽子 。单位还会说,你出去参加活动是代表一个厂子,造成这样的坏影响是影响集体荣誉的。介绍恋爱 介绍朋友(对象),到现在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情,男女双方会比较舒服,结果也比较明晰,彼此也不会尴尬。那个年代的年轻男女,肯定多多少少都经历过 介绍 的场合。 一般是男女双方都各有一个介绍人,基本都是约在公园门口或电影院门口,把男女双方介绍认识后,介绍人就会找个托词: 你们聊吧,我们还有点事,先走了。 然后互相眨眨眼就完成任务似地走了。被介绍认识的年轻男女,就会买票进公园聊聊天。后面的事情还是要介绍人来完成。没看上眼的就会跟介绍人说对方不是很理想,意思由中间人传达一下,很简单就了结了。如果看上眼了,想继续下去,介绍人就会去打听打听女方的意思,然后女方就会开始问些条件,于是这就算介绍恋爱的第一步成功了。 现在,女孩们都会要求什么有房子车子。那个时候,什么样的条件算好的条件呢?大概的有几个明确的方向。政治上要求是党员,因为党员说明这个人是要求上进的,而且加工资也可以加得到。长像上要像演员,当然这个是其次,毕竟爱美之心每个人都有,而且家里的长辈会说,长得好看小孩也好看。还有身体要像运动员,因为运动员身体好,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么,这样才能好好工作。收入像海员,而且最好是国际海员,就算一年有三个季度不在家里也没关系,国际海员工资很高。头脑么要像驾驶员,因为灵活,那个时候人们觉得凡是在单位开车的人,一定是路路通的人,驾驶员是很吃香的。 所以那个时候,男孩子都觉得女孩子们的要求太高了,女孩子们则认为如果真能找到这样男的,比什么都强。当然也仅仅是作为一种愿望,毕竟这样完美的人是没有的。 从1981年 新中国第一条征婚广告 诞生至今,征婚启事已经走过了整整25年历程。同时期的征婚启事,基本上可以反映出当时的社会风潮,因此通过翻阅它们,也是在解读这过去二十多年来的社会民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