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成长心理 > 学习问题 > 认知心理学的思想渊源与历史背景

认知心理学的思想渊源与历史背景

来源:互联网   
人气:

一、认知学的开始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美国的行为主义如日中天,然而就在这一时期,认知革命的思想已经开始酝酿,1967年奈瑟尔出版的《认知学》标志着这一新思潮的形成。不过,在此之前,很难确定它的起点,更多学家认为1956年在认知学的形成与发展中作用明显,因为这一年“美国学界发表了一系列以信息加工观点为基础的学学术研究成果”(梁宁建,2003,p 13)。首先是乔治·米勒(GeorgeArmitageMiller,1920-)的研究。他在

一、认知学的开始
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美国的行为主义如日中天,然而就在这一时期,认知革命的思想已经开始酝酿,1967年奈瑟尔出版的《认知学》标志着这一新思潮的形成。不过,在此之前,很难确定它的起点,更多学家认为1956年在认知学的形成与发展中作用明显,因为这一年“美国学界发表了一系列以信息加工观点为基础的学学术研究成果”(梁宁建,2003,p.13)。首先是乔治·米勒(George Armitage Miller,1920-)的研究。他在1956年发表了一篇题为《神奇的7±2:我们加工信息的容量限制》(Miller,1956)。这篇论文使记忆研究重新回到学中,而且它显示出如何将信息论的概念应用到人类信息加工的表述当中。其次是杰罗姆·布鲁纳(Jerome S. Bruner,1915-)倡导的“知觉的新观察运动”(New Look Movement in Perception)研究。布鲁纳及其同事认为知觉者在知觉中起着积极作用,而不是一名被动的感觉资料的记录者,知觉者的人格和社会背景对知觉者的所见所闻有很大的影响。再次,是斯蒂文森(S.S.Stevens)于1956年发表的物理学方面的研究显示了人对刺激的知觉量与物理刺激强度之间的非线性关系。
1956年,对认知学的发生来说最具影响力的还是三个方面的研究:费斯廷格(Leon Festinger,1919~1989)的认知失调理论、西蒙(H.A.Simon)和纽厄尔(A.Newell)的人工智能逻辑理论的程序、乔姆斯基的语言学理论。
乔姆斯基(Noam Chomsky,1928-)在1956年开始发表他的系统的语言学研究成果《语言描述的三模型》(Chomsky,1956)。乔姆斯基提出的短语结构文法能够产生所有可被“图灵机”(Turing Machine)识别的语言,可被图灵机识别的语言就是能使图灵机停机的字串。随后乔姆斯基在1957年发表了他的代表性著作《句法结构》,标志着“转换 -生成语法”的诞生。转换-生成语法不是仅仅描写人的语言行为,而是要研究体现在人脑中的认知系统和普遍语法,强调要对人的语言能力作出解释。乔姆斯基本人开始就看到了转换-生成语法对认知科学的意义,主张把语言学的研究和神经科学、学以及生物学等学科的研究结合起来,共同为探索人脑的奥秘作出贡献。
这些研究都将关注的焦点转向了人脑的内部,但人脑内部是如何工作的呢?图灵明确提出了“图灵机”模型,而1956年西蒙和纽厄尔“逻辑理论机”(简称为LTM)的成功为后来被称为信息加工学准备的语言和框架。西蒙和纽厄尔认为“逻辑理论机”不仅是计算机智力的有力证明,也是人类认知本质的证明,其系统的关键特征是将复杂任务分解成子目标,信息加工被表征为一系列的程序指令,而且启发式也用于辅助决策(Newell & Simon,1956)。直到1967年,美国著名学家奈瑟尔出版了《认知学》一书,这不仅是第一本冠名为《认知学》的教材,而且它建立了一个新学科的内容范围,它在信息加工理论框架下,对前人在认知学方面的工作进行了历史性的总结,其突出的贡献就是发展了诸如运用反应时等间接测量方法来揭示人的内部活动。在奈瑟尔出版了他的著作之后,《认知学》杂志和《认知科学》杂志分别从1970年和1977年开始出版发行。不管是否可以说1956年是认知学的起点,但至今学家都承认,1967年奈瑟尔的《认知学》却是现代认知学形成的标志。

二、认知学的哲学渊源
认知学的哲学渊源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因为各种哲学思想在其发展中都是相互斗争又相互交融的。但是从更一般意义上来分析,认知学的哲学渊源首先是经验主义,以及与之一脉相承的实证主义、逻辑实证主义、行为主义;当然,理性主义在纠正和否定行为主义的机械论和还原论过程中也起到了关键作用。
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开始,学家日益把研究的重点从外显的行为转向内部的认知过程,探索内部的认知机制在行为调节中的作用。这些学家接受了理性主义传统的影响,认为认知机制在知识的获得、储存和使用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学的任务就是发现存在于刺激和行为反应之间的“认知机制”,探索认知机制的特性和规律。但是认知学依然是经验主义的。正像社会建构论的代表人物之一,英国学家罗姆·哈里(Harre,R)指出的那样:“这个新的认知主义产生的背景是行为主义的消亡——但是作为一种方法论,行为主义在作为一种普遍性的理论消亡很久之后仍然存在。”(Harre,1999)。它在许多方面承袭了行为主义,“经验主义的模式被完整地保留下来”(Kevin,1997)。按照经验主义取向进行研究的认知学主要是“实证性的”。

三、现代学自身的发展和矛盾运动
认知学是现代学自身发展和矛盾运动的自然结果。具体地说,它与早期实验学、格式塔学、行为主义学和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都有着密切的继承关系。
(一)与早期实验学的联系
自冯特建立实验学开始,,认知研究才从哲学角度转向了学角度。冯特从化学的观点出发,用元素分解的方式研究认知及其它现象,同时,又采取构造主义立场探讨各种元素构成各种复合体的方式和规律,并以统觉概念加以概括。 “现代认知学继承和发展了早期实验学这一研究传统,例如,反应时的实验便是现代认知学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叶浩生,1998,p.498)因此,可以说现代认知学是实验学在推翻行为主义之后向早期实验学的回归。
早期实验学把主体的直接经验作为学的研究对象,提倡实验加内省的方法。认知学在批判和改造的基础上,继承了冯特的内省法,提出了“口语报告分析法”或“出声思考法”(叶浩生,1998,pp.498-499)。
(二)与格式塔学的联系
格式塔学于20世纪初期兴起,它是一种反对元素分析而强调整体组织的学体系。格式塔学对知觉、思维等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强调完形的组织、结构等原则,认为思维是‘情境的改组’或整个问题情境的‘顿悟’”。
认知学强调研究的整体性和内部机制,强调对信息的破译、编码和整合,重视内部活动之间的相互联系,采用模拟的方法进行综合性研究,这与格式塔学的观点是一脉相承的。另外,认知学与格式塔学的研究领域比较接近。格式塔学集中于知觉、思维和学习等领域的研究,信息加工学主要是对信息的接收、编码、存储等过程的研究,涉及到表征、注意、记忆、问题解决和创造性思维等认知过程的研究。但格式塔学的组织原则主要局限于知觉领域,无法解决人的复杂的意向活动和认知活动。还有,格式塔学一方面强调内部完形的整体性,另一方面强调现场的直接观察经验,难以深入分析直接经验与内部结构的作用机制。
(三)与行为主义学的联系
从实证学的角度来讲,行为主义称霸于20世纪的前半叶,认知学称霸于20世纪的后半叶,但前半叶的行为主义内部的中介概念早就在动摇着行为主义的理论并为认知学做准备,认知学是在对行为主义的斗争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但又与行为主义有着最密切的联系。
行为主义的研究为认知学提供了有效的实验方法学体系。从方法上,认知学是对行为主义的深化。信息加工学也如行为主义尽可能地使过程的探讨保持操作性,以期体现出客观性。信息加工学在刺激-中间变量-反应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输入-内部信息加工-输出这样一个与计算机的操作相似的研究模式。
在理论方面看,新行为主义者托尔曼所倡导的目标-对象手段的整体行为观和带有认知综合特征的目的行为主义对信息加工学的兴起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认知学家诺尔曼提出了一个以调节系统为核心的信息加工系统,强调行为与认知的整合。
(四)与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的联系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与信息加工认知学虽属两种不同的认知学模式,但它们都在关注人的认知的内部结构或机制,它们是“认知革命”的同盟者。
皮亚杰受康德的影响,提出了“先天图式”的概念,并借助于此概念阐述了儿童通过同化和顺应不断发展其认知结构的机制。战后兴起的信息加工学也充分地体现了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的思想,认为人的信息加工不是一种简单的刺激-反应,而是在已有认知结构中的信息选择、接受、编码加工、贮存、提取和使用的过程。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和信息加工学都表现出对行为主义方法论的改良并表现出完全相似的兼容性。皮亚杰用相互作用的S?R 公式来代替简单的STR单向活动模式,并进一步提出了STATTR公式,认为刺激是被纳入同化结构而引起反应的。信息加工学则提出输入T内部信息加工 T输出的模式。可见,这两个学派在许多理论问题上有相似之处。但是,皮亚杰更多地受到生物学机能主义的影响,信息加工学则更受计算机功能类比的启示,它们是两种不同的认知学发展模式。
总而言之,信息加工学的诞生首先是在行为主义统治下的美国学内部发生的,但它也受到来自包括美国之外的多种学理论的影响。

四、相关学科的研究和社会需要的影响
20世纪上半叶科学技术的成果为更深入、更复杂的认知研究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性,而相关学科与理论研究也为认知研究提供了思想或隐喻,甚至表述语言,这主要包括语言学和计算机科学等。此外,信息加工学的发生与发展还受到当时社会需要的巨大推动,特别是与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有关的人因学研究的需要。
(一)语言学的影响
斯金纳在其著作《言语行为》中完全采用行为主义的观点解释了儿童语言获得过程(Skinner,1957)。但是斯金纳的观点并不能为语言学家所接受,乔姆斯基发表了一篇详细的、措辞严厉的批判性评论,对斯金纳的主张打击很大(Chomsky,1959)。
乔姆斯基认为人的语言中含有很多创造性的成份,没有一个人有可能通过学习获得所有的语言中的内容,其中有很多是他自己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的 (Chomsky,1959)。乔姆斯基提出了著名的转换生成语法理论。此外,他还认为人的语言能力主要是天赋的,正因为这样人才能在语言关键期的几年中使母语的听说能力获得迅速发展(叶浩生,502,p.502)。乔姆斯基的理论和批判充分暴露了行为主义的弱点,对信息加工学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人因学及相关理论研究的影响
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科技的迅速发展使人们面临着信息膨胀的局面,而且战争的需要推动了信息论、控制论、信号检测等理论的发展,如何提高人对信息处理的能力就成为一个紧迫的社会需要。
信息论的研究开始于英国科学家香农(C.E.Shannon),他把通讯看作是信息在有噪音的通道中进行传递的过程,他发展了一套关于通讯的数学理论,称为信息论。根据这一理论,非但雷达等电子设备可以被看作是信息发出、转换和接收的设备,人也可以被认为是信息处理器。在这种理论的影响下,布鲁德本特开始运用信息加工观点来处理人的知觉和注意以及信息通道等学问题,显然这一研究是属于认知学范畴的。他的研究开创了信息论在学中应用的先例。
(三)计算机科学或人工智能研究的影响
计算机科学对于信息加工理论的形成不仅提供了技术工具和描述性的语言,而且提供了有关计算理论方面的基础。可以说计算机科学对信息加工学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尤其是图灵的工作对于人们怎样对智能进行分析和研究,其影响是巨大的。人工智能研究的实现有一个最起码的条件,那就是要尽可能地了解人的智能结构和作用方式,因此他们在进行人工智能程序的开发过程中,对人如何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了详尽的研究。他们使用“口语报告分析法”记录和分析了国际象棋大师、简单几何问题解决者、密码算术题解决者的口语报告材料,据此提出了产生式问题解决理论,并发展和使用了信息加工语言。随着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研究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多地把人脑和计算机进行类比,大量的计算机科学中的术语进入了学研究的领域。人们可以用储存器、缓冲器、信息储存、信息提取等概念来描写人的认知,人们开始借鉴机器智能的研究方法来研究人的智能。从六十年代后期开始,信息加工认知学逐步成为学发展中的主流。
我的态度:

点击图片更换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陆才可发布评论
查看完整更多评论...以上网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美文推送

最新美文

临近高考调整考生心理状

专家指出,离高考越近,心理状态等非智力因素对于考生能否正常发挥、甚至超水...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