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成长心理 > 学习问题 > 学习与神经官能症的获得

学习与神经官能症的获得

来源:互联网   
人气:

内容提要神经官能症是一种对人的健康危害较大的常见疾病,从行为主义的三个分支学派──经典性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和社会学习理论来看,神经官能症的获得,来自于学习。一个人患了某种神经官能症,往往是强化、模仿和在经典性条件反射基础上的泛化共同作用的结果。 人是由身(躯体和生理)和心(和精神)两大系统组成,是由大脑皮层统帅的完善的生命体。人既有高度复杂的生理功能和功能,也存在种类繁多的躯体与的健康和疾


内容提要 神经官能症是一种对人的健康危害较大的常见疾病,从行为主义的三个分支学派──经典性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和社会学习理论来看,神经官能症的获得,来自于学习。一个人患了某种神经官能症,往往是强化、模仿和在经典性条件反射基础上的泛化共同作用的结果。


人是由身(躯体和生理)和心(和精神)两大系统组成,是由大脑皮层统帅的完善的生命体。人既有高度复杂的生理功能和功能,也存在种类繁多的躯体与的健康和疾病问题。现代社会中威胁人类健康,导致死亡的因素已不仅是细菌、病毒等微生物和传染病等纯生物性因素,人类不良的社会因素及数不清的紧张、精神刺激等也已成为人类致死的一个主要原因。在众多的问题中,神经官能症是其中危害较大、在人群中所占比重也较高的一种疾病。神经官能症又称神经症,是一种由于精神因素造成的常见病,是由于各种精神因素引起高级神经活动的过度紧张,致使大脑机能活动暂时失调所造成的一组疾病的总称。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的生活节奏日趋加快,竞争日渐激烈,人际关系也越来越复杂。在大量增加的应激源面前,每个人都存在着上的适应、调节和自我保健的问题。在这个被学家Auden(1988)称为“焦虑年代”的现代社会中,人们患身心疾病的机率明显增加。


各种调查均表明,疾病在人群中以一个较为稳定的比例存在着。在世界50多亿人口中,存在各类问题的约占20%左右,而这其中神经官能症所占比重最大。1962年美国学家史洛在纽约曼哈顿东区1660人的随机样本中发现,至少有23.4%的人明显地患有功能障碍,其中2/3属于神经官能症。仅以这个比例的一半计算,美国当时神经官能症的患者也有1500万人,近年来这一比例又呈增加趋势。1987年上海市教委组成了一个青少年卫生调查协作组,在各类学校中选取了有代表性的16所,对其中27个班共1008名学生进行了三年调查,发现患疾病的学生124例,占总数的12.3%,存在缺陷者160人,占总数的15.9%。调查还发现,在青少年学生中健康水平普遍偏低。1989李淑然对北京市16所大学本科生的健康做了一项调查,结果表明,疾病是当前大学生退学、休学的第一原因,占33.9%;其中1985~1987年的者占因病死亡人数的一半(53%)。由此可见,神经官能症是在世界范围内对人类健康有着严重危害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人类健康的危害源,学家一直在试图寻找导致此种疾病的原因。目前人们普遍认为遗传、过去经验和当前环境是导致神经官能症的三个主要因素,但对各因素在致病中究竟占有多大比重仍存在着不同的争论,对各因素究竟如何致病也有着不同的解释。这里我们着重从后天学习的角度,尝试用行为主义学习论,从一个新的角度探讨学习在神经官能症获得中所起的重大作用,注重针对具体病例寻求解释,以期最终对神经官能症的诊断和治疗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


一、经典性条件反射对神经官能症获得的解释


经典性条件反射主要是由苏联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在进行有关狗的实验中发现并逐步归纳出来的。这一理论的主要原理是:一个本来不能引起动物或人发生无条件反射的中性刺激,当它与一个无条件刺激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发生联系后,有机体会将这种特定的无条件反射和以前曾是中性刺激的条件刺激联系起来,以后当条件刺激单独出现,不存在无条件刺激时,有机体也会出现同样的无条件反射,而且条件刺激和非条件刺激的多次成对呈现可以加强条件反射,成对呈现的次数越多,反应的强度就越大。


按照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神经官能症可以理解为持续的高级神经活动的紊乱。兴奋过程、抑制过程或两个过程的过度紧张都可以导致神经过程的“破裂”,引发神经官能症。巴甫洛夫把神经衰弱看成是两种信号系统比较均衡的中间型,而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是弱型的两者相结合导致的结果,癔病则是由第一信号系统较第二信号系统活动占优势的艺术型和神经弱型相结合所致。


按照经典性条件反射的理论,神经官能症可能直接导源于在复杂社会中个体辨别反应能力的降低,这一观点在动物实验中已经得到了证实。在实验中,让狗学习分辨两个条件刺激物,对它们作出不同的反应。当呈现圆形刺激时,给狗食物,进行强化;而条件刺激是椭圆形时,不给强化。如此多次反复后,狗通过学习,就获得了对圆形刺激发生分泌唾液的反应,而对椭圆形刺激不发生反应的能力。这一辨别反射固定下来后,改变呈现刺激的形状,让圆形越来越扁而趋近于椭圆,椭圆则越来越圆而趋近于圆。在这种情境下,初期狗还能分辨出两种形状的差别,做出正确的反应,但当两种形状越来越接近,达到某种程度后,狗再也不能辨别出它们的差别,面对刺激不知如何反应。此时,狗会变得十分狂乱,出现哀叫、咆哮、大小便失禁等现象,也就是出现了所谓实验性神经症。其他种动物的同类实验也出现了类似的结果。


这一发现引申到人的身上,也是成立的。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要对各种事物进行辨别,并在辨别的基础上进行选择,辨别的失败往往导致选择难以进行。比如去朋友家作客,朋友友善好客,罗列出众多的饮料名称,请你选择最喜欢的一种。然而你对这众多的饮料名称一无所知,无以辨别,此时你就面对着上述实验中的狗所面临的困境,你也会感到强烈的焦虑和不安。对于某些适应不良的人,这一情境足以直接影响到他们以后的社交活动,成为其障碍的诱发源。


因此,辨别反应的障碍可能成为引发神经官能症的解释原因,因为这一障碍导致了神经官能症的基本特征──强烈焦虑情绪的出现。


利用泛化现象,我们可以较为圆满地解释某些恐怖症的获得。如果一种事物引起某个人的恐惧情绪,在形成条件反射之后,与此事物相类似的其他事物也会引起此人的反感和惧怕。华生和雷纳的一个著名实验可以很好地说明在恐怖症获得中泛化所起的作用。他们以11个月的婴儿艾伯特作试验。每当艾伯特要伸手触摸身旁的小白鼠时,就在他身后发出强大的噪音,小艾伯特因发生恐惧性反射而大哭。艾伯特对小白鼠的任何触摸动作都会导致噪音这种不愉快的体验,几次过后,艾伯特就形成了对小白鼠发生恐惧的条件反射。这种恐惧很快泛化到其他类似的客体身上,小艾伯特不仅对白鼠,对兔子,对有绒毛的玩具,甚至皮大衣等都出现极大的情绪困扰反应。


这正是很多恐怖症的原因,一次创伤性的悲剧事件导致了人们强烈的不良情绪体验,一旦类似的情境或有关事物再度出现,又会引起同样不良的感受,恶性循环下去,神经症也就获得了。


二、操作性条件反射与神经官能症的获得


最早研究操作性条件反射的是美国学家桑代克,把它推向高潮的则是美国学家斯金纳。斯金纳在实验中发现,如果想使动物做出某种反应,那么就对动物在众多行为中出现的唯一一次该种反应给予强化,每出现正确反应就强化一次。随着反应和强化之间联系次数的增加,动物就学会了该种行为。


也就是说,当有机体学会一种反应,做出的这种反应能够有效地改变环境,通常会使有机体增加该反应出现的频率。在操作性条件反射中,有机体的反应是自行发放出来的,外界的刺激对这一反应可以起到强化的作用。作出某种反应后,有机体得到了表扬,获得了愉快的感受,就会增加该行为出现的次数,这就是得到了奖励,奖励对行为起着增强的作用。反之,通过对行为施加强化也可以减少操作行为发生的频率,对行为起到校正的作用,这种限定性的强化即是惩罚,惩罚对行为起着削弱的作用。


操作性条件反射还包括某些逃避反射,对个体而言,避开那些令人嫌恶的,使人不愉快的刺激物,如避开噪音或高温,会使人恢复愉快的感觉,这同样也是一种强化。在实验中人们发现,人和动物对某些强烈的嫌恶刺激的逃避反应有着不寻常的持久性。


学家米勒和毛尔认为这种逃避学习有两个过程,先是对一个嫌恶刺激的经典性条件反射,使个体面对一个不愉快的刺激产生强烈的厌恶情绪,之后又是一个操作性条件反射,使得个体能够离开引进不良情绪的刺激物。


一旦学会了逃避恐惧源的操作性条件反射,个体总希望能够在恐惧发生以前逃离即将引起恐惧的情境,而一旦逃避反应无法作出,个体就会感到极大的焦虑,由经典性条件反射而产生的恐惧感也随之出现,又一次起到恶性强化的作用。因而为了避免这种难堪的体验,个体总是在嫌恶刺激出现之前,就试图加以躲避。每当预计恐惧情境有可能发生,就已提前作出逃避反应,结果却是越躲越怕,越怕越躲,恶性循环下去,个体总处在不良情绪的困扰之中。


如果个体总是在恐惧反应发生之前就提前避开,那么一旦某个时刻出现无可逃避的恐惧刺激,就会产生极大的情绪困扰。尤其是面对既有着强烈的诱惑力,又使人在理智上不得不加以拒绝的刺激物时,个体更加无从选择。这种情境会导致个体出现强烈的焦虑情绪,很多人的神经官能症就是经常处于此种情境所导致的结果。


事实上,个体所面临的刺激并非全部来自身体之外,还有大量的刺激源自体内,体内刺激同样可以导致条件反射的发生。体内刺激的来源多,又往往难以控制,因而在神经官能症的获得和发病上,内部刺激更应引起人们的重视。内脏的刺激,源于中枢的饥、渴、性等驱力产生的刺激,一些想法、心象、幻想甚至仅仅是一个词句,都可以成为条件反射中的条件刺激物。


同样,某种情绪反应也可以成为其他情绪反应的条件刺激。小孩出现害怕情绪后,成人替他感到难过或羞耻,将来这个小孩对初期的恐惧反应,也可能会表现出难过或羞耻,甚至仅仅是关于害怕的想法就足以导致孩子这种不良情绪的产生。


与同一种情绪相连接的刺激,不仅仅是引起这种情绪反应的线索,还可以带来引起这种情绪反应的更多的其他线索,从而增强这种情绪反应。比如说一个恐惧的情绪线索──心跳加速,就可以带来其他的恐惧线索,如又引起颤抖、呼吸急促等,进而导致更大的恐惧。有时这最初的线索只是某种想法,比如仅仅是想到某种事情令人恐惧,结果就真的害怕起来,出现许多生理上的反应,进一步引发出更大的恐惧……比如某些心脏病人的自我暗示──自认为心脏病不久将要发作,这个想法导致病人产生恐惧,接着出现一连串的生理反应,这些反应加剧了对发病的恐惧,这样自我暗示终于变成了诱发心脏病突发的导火索,往往真地发生预期的不幸结果。


由于个性上的某些弱点,一些神经官能症患者面对嫌恶刺激,不能像正常人那样做出正确的反应,只是一味片面地逃避,采取一种错误的学习方式。随着逃避次数的增加,不良情绪反而加强。达到某种极限后,就会引起反常的焦虑、反常的恐惧,并伴随着由个人暗示引起的曾得到过强化的躯体不适反应,长此以往,很难不获得神经官能症。


比如,一个存在着个性问题的病人,平日很难与人良好相处,因而常常处在一种孤立无助的地位。某天这个病人出现发病症状,周围的人对他表现出少有的关心和照顾,这种关注成了对病人发病行为的强化,为了再次获得这种少有的愉悦体验,这一症状就可能在病人原本无病时再度出现,有时还同时出现一些其他的类似症状。由于错误的学习,病人的不正确反应得以巩固,甚至来自个人或他人的暗示都可能诱发这种症状,歇斯底里症的发病往往可以由此加以解释。


三、观察学习和模仿学习


模仿学习是社会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之一。班杜拉是这一理论的主要创始人。社会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是:学习可以不依赖强化而进行,不管这种强化来自于自身还是他人。


按照社会学习理论,学习的获得关键在于模仿。个体原来不会的行为,在看到别人表现出该种行为后,就可能因学习而获得这种行为。模仿学习的意义不仅在于它可以导致个体获得的某种行为再度表现,它还可以压抑个体已习得的行为,使其减少表现的频率。在看到榜样因做出某种行为得到奖励后,旁观者也会乐于表现该种行为;若榜样因某种行为受到惩罚,周围的人也得到教训,明白了不应该表现出该行为或至少减少该行为的出现频率。无论如何,榜样受到惩罚至少会使个体暂时压抑表现该种行为的欲望。


对榜样的模仿不仅使个体乐于表现出与榜样相同的行为,模仿的结果还可能诱发出与榜样不同但相似或有联系的别种行为。模仿学习是否发生,主要依赖模仿者对榜样的态度,模仿学习效果的好坏则直接来源于模仿学习过程中对示范者(榜样)的强化,并与模仿者本人的能力有着很大的关系。如果模仿者认为榜样值得模仿,那么示范者的行为受到了奖励,或这种行为没带来不利的后果,就会出现明显的模仿学习。模仿也可以在无意中发生,并且由模仿获得的行为并不一定马上表现出来,未加表现并不表明这种行为没有获得,而只能说明表现这种行为的条件尚不具备。


神经官能症也可以通过模仿获得。调查结果发现,神经官能症患者的父母同样患有神经官能症的比例高于一般家庭。康明斯的研究发现,有情绪困扰或行为偏差的儿童,他们的父母比正常儿童的父母往往有更多的不满和冲突。从模仿学习的角度,儿童的这些问题就可以归咎于对父母行为的模仿。


有些人更愿意从遗传因素寻找儿童问题的原因。其实,即使排除儿童问题行为获得的证据,也可以从对已婚伴侣相互模仿致病的研究来进一步说明模仿学习在神经官能症获得中所起的作用。大量的调查结果显示,神经官能异常在夫妻双方身上同时出现的概率很大。这种现象一方面是由于在结婚之初,就存在着物以类聚的现象,即有神经官能症的人倾向于和患有同样神经官能症的人结婚。另一方面,一个神经官能症患者同一个正常人结婚,随着时间的增长,双方也会相互模仿和影响,夫妻中原本未患病的一方可能患上与配偶相同的神经官能症;或者在未患病的配偶影响下,患病的一方症状有所减轻或基本好转。


社会和家庭对个人的生活有着重大的影响,生活在患病的父母身旁,或者长期受患病的配偶影响,多年的观察和模仿,很难会不发生危机。这种对榜样错误言行的模仿对个体有着极大的不良影响,尤其是生活在患病父母身边的儿童,由于受父母权威性的影响以及辨别能力的缺乏,往往对父母的行为不加思索地进行模仿,很难不患上类似的神经疾病。


因此,模仿学习也是神经官能症的一个致病因素。


一个23岁的男性工人,九年多来一直非常害怕别人,以致于无法正常工作和生活,因而不得不寻求医生的帮助。这个病人被诊断为恐人症。咨询时,病人已发展到了不敢同家人同桌吃饭的地步,病人把自己卧室里的窗户用三层窗帘遮住,还钉上木板,因为担心对楼的人看见他。


恐人症的病人是由于对人怀有强烈的恐惧感而不得不躲避周围的人,然而社交的需要又使得他们产生接近人的强烈愿望,这种困境使得这类病人在上产生强烈的焦虑和冲突,因而严重地影响了病人的正常生活。


究其原因,我们发现,上述病人的病情就是模仿和强化的结果。病人父母的婚姻状况极不好,病人七岁时,他的父母就离了婚,病人从小生活在一种混乱的环境中,得不到应有的关怀和照顾,因而养成了内向、怕羞、敏感的性格特点,这是病人患病的个性基础。病人是在父母不断冲突和不和中长大的,这也使他从小就缺乏良好的榜样示范,模仿学习的结果是获得了很多不正确的行为和反应。在儿童阶段,在需要同龄伙伴时,由于正赶上“文革”,其父被隔离,病人不得不住到成人宿舍。在成人的压力下,病人更感孤独和寂寞,也就更加害怕人。那段特殊时期,父亲去看他,讲话时特别小心,担心被别人听到,很有些偷偷摸摸的味道,而病人当时正处年幼,对此很难有正确的辨别力,于是父亲不得已的行为成了不良的榜样,更使病人每到人多的场合就产生恐惧情绪。对父母的模仿,已经使病人有了很多不良的行为方式,产生了对人不应有的恐惧,而随后的强化又增强了这一症状。在病人上小学时,刚刚接触同龄朋友,本应和同龄人认同,减少对人的畏惧感,然而,一次病人正高兴地给小朋友讲故事时,遭到了老师严厉的批评,使他受到一次沉重的打击,从此老师成了病人害怕的对象。不仅如此,由于泛化的结果,病人开始害怕所有的老师以及与小朋友在一起相处(这正是病人受批评时的情境),不敢与同学来往,初步形成了恐人症的症状。另一个诱因是,在病人上初中三年级时,一次偶然地与老师目光接触,病人感觉老师瞧不起他,这不仅加强了病人的不良感受,病人从此还开始自卑,这次痛苦的体验如此的深刻,病人从此害怕所有的人,甚至包括自己的父母和妹妹。从此,与任何人的接触都成了病人不良感受的条件刺激,病人对人产生了强烈的逃避感。他想逃避老师,逃避父母,乃至所有的人,然而病人内心深处又需要关心,需要爱,一次又一次交流的失败,一次又一次的“惩罚”,病人终于丧失了对他人和自己的信心,恐惧感和焦虑感只能不断加强。后来,病人又进一步感觉自己的目光“可怕”,并为此找到了证据,然后就坚信自己的确在看人时“目露凶光”,这样自我强化的结果,只能使病人加强逃避反应。逃避的不成功,或者预先的逃避,这一系列的条件反射又不断地加强着病人的症状,终于发展到晚上与家人一同看电视时,也不得不用手指捂着脸,而透过指缝看屏幕。这样,模仿、强化,使病人不断进行着错误的学习,最终使病人患上了恐人症。


由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某些神经官能症的获得的确可以归结为后天的学习。行为主义学习论者注重学习的重大作用,这是极有意义的。他们打破传统的框架,在欧洲弗洛伊德理论发展的同时,在美国和苏联发展了另一种截然对抗的理论,在治疗史上开创了新的篇章,提供了另一种不相同的很有效果的治疗范式。它坚持以可见的行为来代替抽象的趋力和无意识,强调了行为研究及观察的重要性,也开辟了众多的分支门派──经典的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新行为主义及社会学习理论等。在行为的获得上,行为主义者强调强化、模仿的作用,认为行为的获得来自于学习。在解释神经官能症的获得上也同样强调了这种条件反射、观察学习和模仿学习的作用。行为主义把人的变态行为归结于错误的学习、错误的模仿、错误的强化,把人的行为的获得归结于自身以外力量的控制。他们把环境的作用放到一个显著的位置上。


行为主义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使人们认识到环境、后天因素在个人的发展及患神经疾病上的众多作用,发展了一种新的治疗矫正技术,但它过于夸大学习的重要性,极力强调环境自发影响的同时,忽视了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及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在行为获得中的作用。在对神经官能症的致病因素的寻找和治疗中,人们还应该重视其他因素尤其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

我的态度:

点击图片更换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陆才可发布评论
查看完整更多评论...以上网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美文推送

最新美文

临近高考调整考生心理状

专家指出,离高考越近,心理状态等非智力因素对于考生能否正常发挥、甚至超水...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