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成长心理 > 亲子心理 > 大学生心理健康环境

大学生心理健康环境

来源:互联网   
人气:

现代社会充满着机遇和挑战。竞争的日益激烈,事业的艰辛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给每一个人,尤其是希望获得知识、赢得未来发展先机的青年学生提出了很高的心理要求,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这样或那样的心理压力。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日渐突出,并且呈上升发展的趋势。这种现象的发生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如生理、心理、环境等,其中环境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这里,主要从环境的角度来“透视”当前大学生心理上存在的问题,以期找到解

现代社会充满着机遇和挑战。竞争的日益激烈,事业的艰辛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给每一个人,尤其是希望获得知识、赢得未来发展先机的青年学生提出了很高的心理要求,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这样或那样的心理压力。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日渐突出,并且呈上升发展的趋势。这种现象的发生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如生理、心理、环境等,其中环境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这里,主要从环境的角度来“透视”当前大学生心理上存在的问题,以期找到解决问题的良方,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一、当前大学生心理现状分析

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与中小学生、成年人相比,大学生有着自身鲜明的特点。首先,是具有群体性和独立性。说他们具有群体性,是因为大学生集中在学校居住,在宿舍过着集体生活;说他们具有独立性,是因为绝大多数大学生都离开了家庭和父母的呵护。其次,是具有过渡性。所谓过渡性,是指大学生在身心发展方面处于青春发育期,各种心理矛盾冲突相互交织,是一个迅速趋向成熟而又未真正成熟的阶段。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其心理特征是复杂多变的,缺少相对的稳定性。所以,懒惰、消极、退缩、孤独、依赖、缺乏社会责任感等心理现象常常出现在大学生身上。这些心理问题并不仅仅存在于学习成绩差、社交能力低的学生当中,一些成绩相当优秀,同时是学生干部的大学生也有明显的心理障碍。例如过度压抑自己、缺乏自信、心境苦闷、紧张焦虑等,心理健康指标严重超出了正常范围。这些程度不同的心理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成长发展,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心理不适应

多见于低年级学生。有的大学生在家里是独生子女,缺乏独立生活能力,一旦脱离父母,生活不能自理,于是产生心理障碍;有的没有出过远门,一旦来到新的环境,由于适应能力差,容易产生恐惧害怕的心理。此外,他们原来在中学都是各校各班的尖子,有着强烈的优越感,受不得半点委屈。而大学里尖子荟萃,对比之下其自我认识会发生动摇,心理上很容易受到挫伤,自感孤立无援。这种由于不适应大学生活环境所带来的心理创伤,持续时间长,容易反复发作,排解的难度比较大。

2.自我封闭

大学生们来自五湖四海,个性、习惯、爱好、才能千差万别,难免有些磕磕碰碰,处置不当便会形成矛盾与冲突。处于青年时期的大学生本来就有一种闭索性的心理倾向,在交往中往往自尊心、好胜心过强,对人严对己宽。尤其是那些具有攻击性、自利性和投射性的学生,个性上的弱点使他们在同学中处于被排斥和受冷落的地位,形成慢性苦闷和心境恶劣。

3.自我逃避

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仍是应试教育体制,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不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由家长或学校代劳。这不仅严重阻碍了学生的独立意识和发展,而且使得学生产生过度依赖感。因此,学生在处理学习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时,往往不知所措。尤其是遭到失败,自信心受到打击时,容易产生恐惧感。久而久之,学生便会形成一种逃避心理。

4.性心理问题

青年期是“恋爱的季节”。大学生由于性生理的成熟,性意识的觉醒,对异性更加关心,由恋爱引起的种种烦恼迅速增加,其中以失恋和变态最多。受生理、就业、心理等因素的影响,这一时期的感情并不牢固,一旦发生裂痕,有的一笑了之,有的则走向偏激。另外,这一时期学生的猎奇心理非常强,当少数大学生由于条件限制和个性缺陷,不能通过正常途径满足性心理时,便会出现恋物癖、窥阴癖和同性恋等心理障碍。

二、影响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环境因素

这里的环境是指能够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影响的各种条件,包括心理环境、社会环境和学习生活环境等。

1.心理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大学校园是大学生进行思想、知识、价值观交流的重要场所,但是在心理交流方面存在欠缺,甚至可以说是一片空白。不但学生与学生之间缺少心灵的沟通,学生与老师之间也缺少心灵的沟通。这样的心理环境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极为不利的。当学生发生心理障碍时,苦于没有可以渲泄的环境,不得不把矛盾、困惑、愤怒等压抑在心里。这种心理障碍积累下来,要么爆发,要么转化。心理障碍一旦爆发,就会使一个人的行为失去理智,做出违法或不可思议的事情来。同时,一个人承受的心理负担越重,就越容易损害自己的身心健康,并且会慢慢地消磨掉一个人的自信心和意志力。

2.社会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当前我国处在社会文化的转型时期,这种转型会给人们带来现代社会新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对成长中的青年学生心理也会产生一定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社会环境的多元性。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微观层面呈现日趋多元化的趋势。当今大学生思想开放,容易接受新的观念和经验,性格开朗、独立,更富于挑战性,不再为单一的价值观所束缚。同时,当今大学生与以往同龄人相比,更注重人际关系的交往。但是,也不能忽视社会环境变迁对大学生产生的某些负面影响。当代大学生处在中西文化交汇、多种价值观冲突的年代,面对不同以往的文化背景和多种价值选择,大学生们常常感到茫然和疑虑。同时,求新求异的心理使不少青年学生盲目追求西方文化,而这些文化与中国的社会现实格格不入,常常使学生们在成长的道路上处于两难或者多难的境地。此外,随着传播媒介手段的日趋丰富,一些格调低下、观念错误的书籍、报刊充斥于市场。这些都对求知欲强,但辨别力弱,崇尚科学,但欠缺辩证思维的大学生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并在不同程度上妨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这些都应引起政府及教育部门的重视。二是社会环境的竞争性。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高校毕业生逐渐由长期以来的国家统分转向自主择业。在这种自谋职业和多种渠道就业的新形势下,面对激烈竞争的人才市场,部分学生感到难以适应。另外,在当前分配制度转轨的过程中,由于学校未能及时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再加上社会上和就业市场中存在的各种不正之风,引发出为数不少的与就业有关的心理和社会问题,并不同程度地干扰和影响了高校的教学秩序以及在校学生的正常学习。通过调查发现,刚入学不久的新生中,21.59%的学生表现出对自己前途的担心。

3.学习、生活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随着角色的转换,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对于大学生来说,其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与中学显然是不同的。陌生的校园,生疏的面孔,相对轻松的课程,热烈的生活氛围,都使大学生在生活、思维及行为方式上作出了调整和改变。但是个体自身与环境变化的脱节,还是产生了适应性的问题,以及矛盾冲突。

(1)理想与现实形成强烈的反差。不少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对现实社会尤其是大学生活不甚了解,往往凭自己的想象,把大学生活描绘得过于美好和浪漫,并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和过高的期望。进入大学后,却发现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不完善和不尽人意的地方,与理想中的大学生活形成强烈的反差。于是便感到困惑与迷惘,产生一种失落感,情绪出现低落或起伏波动。

(2)缺乏自我再认识的能力。大学阶段是青年人自我意识发展最为强烈的阶段。随着各类知识的增多,生活经验的扩大,感性与理性思维的趋于成熟,大多数学生对自己的分析和评价逐渐显得客观和全面。但对刚进入大学的新生来说,由于角色地位的改变,容易产生自我评价的偏差。能够进入高等学府深造的学生,大多数都是中学时期的“佼佼者”,自我感觉良好,习惯了自己的优势地位。进入大学后,他们面临学习成绩重新排列组合的局面,同时伴随着文体、社交能力及知识面的差异,不少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心理落差,由此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感,甚至怀疑自己的能力。

(3)失去二次提升的动力。这是大学新生中最为普遍的问题。虽然大多数新生入学后都有着良好的学习愿望,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希望取得好的成绩。但相当部分的学生进入大学后,感到没有了中学阶段的那种学习劲头,学习效率也明显降低。据对一所高校的调查,44.77%的新生上课时思想难以集中,33.28%的学生缺乏耐力,22.82%的学生感到自己的记忆力减退。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原因在于学习动机不明确。学习动机是学生将学习需要和愿望转为学习行为的心理动因,是发动和维持学习行动的内部力量。如果动机不足,没有明确和具体的学习目标,就会把学习看成是苦差使,满足于死记硬背,疲于应付考试,从而难以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对所学专业缺少兴趣。据对一所高校的调查,1143名新生中,对本专业不满意的学生占20.87%,持一般或无所谓态度的学生占22.31%。这是由于部分家长和学生对所填报志愿缺乏了解,进入大学开始学习后,才发现对本专业并不感兴趣。另一种情况是家长的意志使然。他们从当前社会热点出发,为子女填报了所谓好找工作,挣钱多,或相比之下比较轻松的专业,但事实上学生本人对家长所选的专业并不感兴趣。再者,部分考生由于考分的限制,不具备选择专业的条件。此外,大学校园是大学生生活、学习的场所,校园的学习氛围、课程设置、教学计划、教师素质等,都对学生的学习动力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

三、解决当前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有效途径

揭示问题的原因是解决问题的前提。通过以上对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原因的分析,我们认为解决当前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有效途径有这样几种。

1. 塑造健康向上的心理环境

从中学到大学,对每一个新生来说,都是一个全新的世界,无论是生活环境还是学习方法,无论是自我的目标还是社会的期望,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能否在这种环境变迁下尽快适应新的大学生活,直接关系到大学生在成长的道路中能否有一个良好的开端,能否有效而成功地度过大学时代。因此,在大学新生入学后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显得尤为重要,其目的是帮助学生尽快适应新的环境,缩短心理转变所需要的适应期,形成积极向上的心态,为整个大学阶段的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由于新生在适应环境的幅度和程度上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在对群体开设必修课的基础上,学校要定期举办对象明确、针对性强的专题课,并充分利用校刊、墙报、广播等各种传播手段,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大学生的心理保健意识。此外,由于教师及学生管理人员的人格和心态会直接影响人格尚未定型的大学生,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不仅仅限于学生,还要通过讲座、讨论等方式,提高教师等相关人员的心理健康水平,为学生成长营造一个文明和谐的心理环境。

2.建立科学的心理预测系统

心理咨询作为改善学生适应能力、促进人格健全发展、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手段,已逐渐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往的心理咨询工作常常是在学生出现了心理冲突和心理障碍之后,才帮助他们度过“危难期”,咨询员为此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解决的仅仅是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鉴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特点及规律,高校心理咨询应注重发展取向,即根据心理学对个体心理发展规律研究的成果,解决学生在成长发展不同阶段所产生的或将面临的各种冲突,促使其心理矛盾得到妥善解决,内在潜能获得有效发挥,个性品质实现和谐发展。因此,建立发展性心理咨询是当前高校心理咨询的特色与生命力所在,其咨询对象主要是心理比较健康,无明显心理冲突的学生。

3.建立完善的心理服务机构

随着人们对心理健康重要性认识的不断加深,在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国高校心理健康工作得到迅速发展。目前虽然各高校相继成立了心理保健机构,由专职或兼职人员承担具体的心理保健工作,但仍然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为了及早发现学生中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减少心理疾病、心理障碍的发生率,及时防止危险事件的发生,尽快完善高校心理保健网络已势在必行。

首先,由专职心理保健人员或心理教育工作者,在学生中开展各种形式的普及心理健康基本常识教育。培训一批学生骨干,让他们承担心理保健员和心理咨询员的职责,及时发现学生中出现的问题,并介绍或推荐有严重问题的学生去寻求帮助。

其次,对各系辅导员、班主任以及学工部的工作人员进行心理保健专题培训,使他们初步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心理健康状况,懂得区别政治思想与心理问题的异同,掌握解决一般心理问题的能力。

最后,设立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对大学生群体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有较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必要时要转移到医疗咨询机构。配合新生入学体检,开展心理健康测查工作,建立在校生心理健康档案,并进行追踪观察。

根据大学生实际的心理健康状况,有计划、有针对性地提出可行的教育与预防措施,帮助学生提高自身心理健康素质,增强其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综合能力。

我的态度:

点击图片更换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陆才可发布评论
查看完整更多评论...以上网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美文推送

最新美文

发急症饮食上哪些食物不

发急症饮食上哪些食物不能吃?现在患有发急症的人非常多,这种疾病不但仅危...

热门文章